江阴知县,被阎应元一番话,说的自愧不如。
掩面出门而去。
.......
而此时,在江阴县城外。
连绵一眼望不到头的营帐中。
剃发留了根金钱鼠尾辫的吴三桂,正悠哉悠哉的喝着茶。
“哼,区区一个典史!”
“真是冥顽不灵,我吴某人倒要看看,你还能支撑多久。”
一个小小的江阴县,围了整整两个月,吴三桂已经有些失去耐心。
除了当初打开山海关,迎多尔衮入中原。
吴三桂在满清,再无任何功绩。
他此番急于证明自己。
可让吴三桂没想到的是,一座小小的江阴县,知县倒也罢了,却出了个硬骨头的典史!
在他围攻江阴县这两个月。
身为典史的阎应元,号召县里的百姓拿起武器锄头,抗敌保卫家园。
而吴三桂最恨的,就是硬骨头!
因为他自己是个软骨头,先是降了大顺,后来又降了清!
“报!”
“启禀大人,一位自称是江阴知县,带着数位随从来到营帐前,说要见您。”
江阴知县?!
吴三桂先是一愣神,思索片刻后哈哈大笑。
“哈哈哈,快!”
“快将人请进来,真是天助我也!”
...............
次日。
太阳照常升起。
阎应元刚从榻上起身,根本就没有早饭可吃。
此时的他。
一天只有中午一张面饼来充饥。
就在他饿着肚子,准备去城墙上查看一番的时候,就见一个人影慌慌张张的跑到跟前。
“祸事,祸事了!”
“阎典史,这次真的是祸事了!”
“那清军攻进来了,饶过北边城门,从一处柴火垛进来的。”
听到这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
本就饥肠辘辘的阎应元,顿觉脑袋生疼,脚下的步子都有些站不稳。
“怎么可能!”
“这不可能,那处柴火垛极为隐蔽,城外的清军怎会知晓?”
很明显......
这是出了奸细。
“阎典史,是那方知县!”
“我们看的清清楚楚,清军中,那姓方的,就站在吴三桂身旁。”
听到方知县降了清。
阎应元这才恍然大悟。
昨日他怒斥方知县。
那方知县羞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本以为这姓方的,会幡然悔悟。”
“竟没想到,他身为地方父母官,最后还是偷偷降了清。”
“当了那鞑子的奴才不说。”
“还充当汉奸,将鞑子带入城内!”
事已至此。
唯一能做的,就是这身七尺之躯,和鞑子死拼到底!
“走!”
“随我出去,跟鞑子拼了。”
“江阴县城就算只剩下一兵一卒,只剩下一个老百姓,也绝不做鞑子的亡国奴!”
..........
江阴县,北门处。
不断涌入城内的清军,密密麻麻如同蚂蚁般。
一身甲胄的吴三桂骑在高头大马上,用手捋了捋不算长的胡须。
“方知县。”
“这次当记你一功。”
“等回去后,我会亲自向王爷禀明,为你请功。”
站在一旁的方知县。
前半个脑瓜已经剃光,后脑勺留了一根长长的辫子。
“谢吴大人栽培。”
“可是吴大人,您答应过本官,进入江阴县,不会擅杀城内的百姓。”
“可前面这......”
这位方知县还算有些良心,但良心不多。
昨日他出城降了吴三桂。
并且带着吴三桂从隐蔽处攻入县城。
吴三桂口头答应,不会擅杀城内的百姓,只会处置一批死硬分子。
可现在....
这位方知县看到的。
是吴三桂的亲兵,只要遇到人就是一刀下去,根本就不管什么老百姓或者老人,小孩的.....
如此惨无人道的杀戮,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