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84章 看不住

第384章 看不住

就是墓志铭:

螭首龟趺,牌身高九尺,宽三尺六寸,全高超过五米。

再看志盖:故泰宁卫都督、太保、忠勇王金公墓志铭……

李定安恍然大悟:“这是金忠的墓!”

汪全和左朋都瞪直了:“燕王长史,兵部尚书?”

金忠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重臣,而且出身于江浙望族,怎么可能埋这里?

“不是助朱棣‘靖难之役’的那个金忠,而是助朱棣北征,平定北元的那个金忠……原名也先土干,成吉思汗七代孙,东蒙古(鞑靼部)领主……

朱棣第四次北征时举族投附,成祖赐名金忠,封忠勇王……凶悍狡黠,却又骁勇善战,助朱棣五征北元,仁宗(朱高炽)登基后任泰宁卫都督,防备兀良哈三卫和瓦剌,颇有建树,加太子太保,食双俸……

宣宗(朱瞻基)继位,御驾亲征兀良哈,金忠为先锋,颇有战功,宣德赞他为“大明金日磾”,于宣德四年加太保……宣德六年时病逝,宣宗悼惜,赐赙祭,并命有司负责办理丧事……”

李定安叹了口气:就说墓门上哪来的“忠德威胜”的赐匾?

宣宗皇帝赐的。

也确实是民王爵:忠勇王,也确实加官正一品:太保!

其它人也听明白了:金忠虽不是汉人,却是明臣,而且是忠勇王,加官太保。

皇帝肯定要赐赙祭,并命有司办理,丧礼并下葬自然也要按《大明礼制》。

关键是这么远:从这儿到京城,足足上千公里,可见之恩宠,更可见明宣宗那句“大明金日磾”,绝对发自肺腑。

“怎么埋这了?”

“不知道,但也不算奇怪:他是东蒙古领主,这里本就是他的领地……”

李定安想了想,又往后看了看:“谭书记,吴市长,要不要继续探?”

“探!”两位点了一下头,“麻烦李老师!”

墓葬级别太高,肯定得往上报。但估计和青龙山的萧氏墓葬一样,上面不会批。

但挖不挖是一回事,探不探又是另一回事。

反正都到这会了……

李定安点点头,又探前室。

内窥镜刚下到墓室,一群领导的眼睛就花了:好大,近六十平方,抵的上两居室小户型的面积。

关键是东西太多:木兵、木马、女使、武士、翣人(执扇的宫女)、乐人、控士、门神、力士(仪仗兵)……光是陪葬的木俑,就足足有四十人。

每位手里都有东西:枪、斧、剑、旗、金、鼓、剑、弓……以及各式各类的伞盖、礼扇、乐器。

旁边还有:牙仗、骨朵(兵器)、交椅、脚踏、马杌(马凳)、仓桌、箱桌、拄杖……甚至还有铜灶、铜釜(锅)、铜盆、铜锔(缸)……

以及乱七八糟的厨房用具……全是铜的。

看到半人多高,直径近有八十公分的铜缸,左朋眼睛都瞪圆了:这么大的铜器,故宫里都少见。

一瞬间,他又想起萧氏墓室中的那些陪葬品:感觉……一点都不比那里少?

“李老师,只是前室,怎么这么多赔葬品?”

“洪武五年,朱元璋规定官员丧礼用器:公候九十事……这里的事不是件,而是套,也指丧礼期间的礼仪程序……”

“意思是还有?”

“对,这里只是仪仗,主要的陪葬品在内室!”

那还等什么?

肯定要探一探的。

提镜,下镜……

然后,李定安也愣住了:一座大椁,摆在墓室正中,什么材料不知道,但外漆红的刺眼。

上盖青罗罩,左右各饰墙翣(丝扇),顶盖茶褐罗伞,四周再围红纻丝煖帐,再围红销金纱厨,前后再插红绢旗……

保存的不是一般的好,既便落有灰,丝绢的颜色仍旧鲜亮。

再往四周看,简直能亮瞎人眼:四座大型祭台,上下左右摆满了物件。

水盆、台盏、壶、瓶、酒瓮、唾盂、水罐、茶盅、茶盏、碗、杯……全是瓷的。

而且不是单件,每一座祭台上,最少的水罐都是双件,碗盏之类的更多。

左朋的心脏“咚咚”的跳,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两只眼睛像是钉到了电脑屏墓上。

看了好久,他舔了舔嘴唇,声音发颤:“李老师……那只碗……碗边上有祥云那只……是不是,八吉祥纹碗?”

“是!”

李定安微微点头:前面还得加上“宣德斗彩”四个字。

前年沪上朵云轩拍过一只,四千万出头。

“那只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