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有点变态
毕竟是首都,又是市中心,所以还是挺热闹的。
步行街非常宽,有点像国内的夜市,两侧搭有白色的账蓬,一边是美食,一边是手工艺品。
羊毛地毯,牛皮钱包,皮靴,鹿茸,牛角制品,蒙古袍……大叔拉着马头琴,长调悠扬而苍凉。
美食也很有特色。
“李定安,这是什么,布兹?其实就是包子对吧?”
“真聪明!”
原来是这个意思?
无数的念头飞进了脑海,范蓉眼波流转:“他多大?”
人的热情和好奇感都是有限度的,转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于徽音和舒静好就觉得没意思了。
“这个呢?”
“当然!”
画的是童子戏水图,人物生动,线条柔合,青花饰纹深沉而浓艳,还带有不同程度的黑斑,底部无釉,但有旋纹,偶尔的地方能看到暗红色的小点。
一路走,李定安的嘴就没停下来过:一边买,一边吃,还一边讲。
三个女孩都惊呆了:这是什么,古玩街?
于徽音和舒静音吃惊的是:蒙古竟然也有卖古董的地方?
海尔的冰箱,小天鹅的洗衣机,海信的电视,景德镇的盘子和碗,洁丽雅的毛巾,三笑的牙刷,高露洁的牙膏……
范蓉又愣住了:“不可能。”
“暂时是部一级的项目。”
“怎……怎么这样?”
舒静好好笑的看着他,“就普通的家庭。”
她来蒙古都两年了,一到假期就兼职做导游,乌兰巴托、乃至蒙古所有的景区转了无数遍。但感觉,自己懂的还没李定安懂的多?
“你别把他当普通人看……”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对我们的认同感应该很高啊?”
刚下出租车,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和熟悉感扑面而来。
“Тийм(是的)!”
蒙语说的好只是其次,关键的是,感觉就没他不懂的东西?
就比如现在:
“大叔,你这奶茶怎么是牛奶熬的?”
李定安想了想,吐了两个字:“教育!”
再一瞅,真就小的可怜:就一个小巷子,还没五十米长,大致数数,也就十五六家店。门口也没什么牌子和标识,不进去,还真就不知道是卖什么的。
“外国人不喜欢!”
又随意瞅了一圈,他指指一幅正方型的唐卡:“这幅也包了!”
上到二楼,才会看到一些日韩品牌,不多,但都很贵,比一楼的贵好几倍。
每一幅图的旁边还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像是梵文,更像是用血写上去的。
“像就对了:两幢楼一前一后,都是五十年代的建的,而且是同一批设计师,同一批施工队!”
一颗拳头大的苹果二十,一斤白菜十二,一根黄瓜十块。
刚翻起白眼,包子就捂到了嘴边,于徽音笑眯眯的咬了一口。
哈哈?
“你买不买?”
确实有点。
“二十三!”
果不其然。
确实挺大,高五十左右,腹径足有三十,胎骨厚重,器形巨大,纹饰繁密有序,胎色灰白坚致。
“呀,还有抓饭?”
“嗯,验收评定的时候,肯定还能提一提。”
舒静好没忍住,又看了看标签:6000000000MNT。
那三个人躲的远远的,恨不得搂一块。
“哪个大学?”
看吧,这就是装本地人的好处。
“元青花喛,本就是元朝烧制,出现在这里不挺正常?”
“哪里?”
当然,也可能是李定安表现的太专业,小伙子觉得骗不到他。
“还好,没算笨到家。”
也别觉得这里是蒙古,东西看着也是哪哪都像,就以为应该是真品……敢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就等着倾家荡产吧。
于徽音和舒静好鼓着腮帮子:李定安又装蒙古人?
“他家里……好厉害?”
“那你叫什么舒第采(蒙古国传统奶茶,用牛油羊油或肉熬制)。”
关键是国人贼爱好这个,偏偏眼力都不怎么行,却贼自信?
这里的物件,不管是铜的、铁的,还是瓷的,包括墙上的彩毯,十件中有九件都是从潘家园进的货。
就比如一件带有典型的蒙元风格的錾花银盘,李定安从饰纹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涉及的历史时期,从匈奴讲到柔然,从柔然又讲到突厥,又从突厥讲到回鹘,然后讲到蒙元时期……讲的详之又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