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那一番对话,李治本意是吹捧自家父皇,没想到却被自家舅舅长孙无忌当场打脸。
这个舅舅,怎么就如此不给面子呢?
大元世界中,忽必烈震惊了。
“世界上竟然还有海瑞这样的官员?”
刘秉忠也是完全不敢相信。
“海瑞这种官员,竟然能出任巡抚……”
“这个大明王朝对文官其实还挺宽容的。”
真正的清官,难道只有大明才有,其他历朝历代没有?
当然不可能。
真相是,其他朝代像海瑞这样的官员,要么被同僚们抱团排挤,要么被上司疯狂打压。
总之,这类型的官员下场基本上都会非常惨,也当不上什么高官。
大部分当个县令,撑死了就是一郡通判之类的,也就到头了。
而海瑞出任的巡抚,放在后世可是正儿八经的副省部级官员,真正意义上的一方大员!
忽必烈叹了一口气,道:
“江南士大夫……呵呵。”
这句话之中的意义非常复杂。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最下等的是南人,也就是南方汉人。
但事实上,这第四等设计出来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江南的汉族士大夫阶层!
两宋时期,士大夫是真正和皇族共天下的。
到了南宋,由于中原地区被金国夺取,南宋的士大夫阶层就集中在了都城临安,也就是江南一带。
大元灭掉南宋之后,江南士大夫们被屠杀了一批死硬派,剩余的主和派们选择投降加入元朝之中。
这些主和派的江南士大夫其实是很有想法的。在他们看来,当年建立北魏一统北方的鲜卑人能被汉化,和鲜卑人来自同一片草原的蒙古人没理由不被汉化嘛。
但他们太天真了。
忽必烈之前经历了北方汉臣的叛变后,对汉人有了极大的提防。
就连忽必烈最器重的汉人谋臣刘秉忠,也一度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层。
为防止汉人对蒙古贵族进行汉化,四等人制度应运而生。
第四等南人,就是要把江南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压到最低,防止他们的汉化行动。
一个四等人说什么“华夏汉文明是最棒的”……
老子一等蒙古贵族,信你这种狗屁?
好吧,就算真有傻的蒙古贵族信了。
那其他蒙古贵族也不需要反驳,直接拿出弓箭,一箭射死这个四等南人就行了。
一等人杀四等人,法律规定,赔几个钱就行!
汉化派和蒙古派,就是大元王朝之中的两大派系。
忽必烈刚建立大元时,汉化派占据主导。
后来爆发了内部叛乱,蒙古派成为正统。
直到金幕出现,忽必烈下定决心重新转向汉化,汉人臣子才又一次得势。
忽必烈感慨道:
“若是大元之中能出现一些像海瑞一样忠心耿耿,直言进谏的官员,朕又何须迟疑这么多年呢?”
言语中,带着深深的惋惜。
刘秉忠安静地听着,没有开口说话。
又过片刻,忽必烈收拾好心情,重新将话题回正:
“刘卿家,你觉得张居正的改革能成功吗?”
刘秉忠沉吟片刻,道:
“应该能成功。”
忽必烈笑道:
“为何?因为太后和司礼监的支持?”
刘秉忠正色道:
“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并不在于皇权。”
“纵观华夏历史,哪一次改革不是出自于皇权的推动?”
“改革的关键,在于地方上的官吏是否听话,是否愿意花大力气把朝廷的改革政策落实到实处。”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便万事大吉,结果地方官吏对颁布的政策阳奉阴违,甚至利用改革来损公肥私,这种改革焉能不失败?”
“而张居正并非一上来就改革,反而是以考成法来控制下面的官吏。”
“在考成法的实施过程中,张居正就能非常容易地鉴别、拉拢和掌握一批跟他志同道合的能吏,并将这些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等大部分能吏都就位了,再步步推动,逐项改革,即便还有困难险阻,但改革的成功想来问题不大。”
忽必烈一拍大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