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我靠成精手机成神级鉴宝专家 > 第242章 把狼关进了鸡窝

第242章 把狼关进了鸡窝

,全文百来个字,只有原作的八分之一,而且只是中间的一段,只有康熙、乾隆、嘉庆等人的题章,却无署款和题跋,因此只能算半件。

所以,杨慎存世的作品只有三件半。

如果问价值多少,丁立成还真就不知道,因为除此外,再没出现过他的任何作品,更不要说拍卖、转让。

但他至少明白,这一件如果鉴定为真,就是第五件,而且是刻金杂项类,意义非凡。

平复了一下心情,丁立成又拿出手机,打开了故宫的电子档案库。点了五六下,屏幕上出现了几幅字画作品:《石马泉诗》、《禹碑考证》、《新都八阵图记》,以及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也就是杨慎题的那首诗。

随即他又把金壶放平,摆在了手机旁边,然后划拉了一下,停到最后的《新都八阵图记》。

乍一看,金壶上是隶书,手机上是正楷,一个方,一个扁,好像不是一回事。其实关系很大:楷书本就是隶书演化而来,二者一脉相承,都是横平竖直,都是工工整整,就连运笔轨迹都是一模一样。

再仔细看笔迹,无论是字行布局、字体架构,以及起笔落笔,都有八九份相似。

而辩认笔迹本就是书画鉴定师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就凭这一点,丁立成就敢肯定,这是杨慎手书无疑。

怕有万一,他仔仔细细的对比好几遍,足足五六分钟才直起了腰,又怅然一叹:“就是杨慎的壶!”

声音不小,眨眼间就“呼啦啦”的围上一了一大堆。

马献明也有点兴奋:“讲一讲!”

“看字迹就行!”

丁立成格外笃定,点亮手机屏幕,“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有人伸着脖子瞅了瞅,“杨慎的真迹?”

“对,举世只有四件:《石马泉诗》是行楷、《禹碑考证》是行书,题苏轼《潇湘竹石图》也是行楷,唯独这幅《新都八阵图记》是正楷,最具有对比性……”

“再仔细看:除了第一句的‘登、科、岁’,以及最后一句的‘金、老、翁’,剩下的,凡壶身上的字,碑文中都有……”

丁立成的手指指着石碑上的字,围观的人一字一顿,做着对比:登科之岁,于今三倍,一事无成,七十从军—金马老翁。

确实像丁立成所说,二十个字,石碑中足有十六个。

字体虽然不一样,两者的书写方法、起笔落笔、笔划运行轨迹没什么区别。再看字迹,不敢说一模一样,至少七八分相似。

再结合“明中期”的检测结果,答案毋庸置疑:就是杨慎手书。

明朝三大才子,以及那么多的“家”,这东西的价格也绝对低不了,说不定就能上千万。

想到这里,之前跟着李定安的那几位何止是后悔,都恨不得拿头撞墙:李定安让他们付钱的时候,为什么要摇头。

越想心里越是不平衡,有人酸溜溜的来了一句:“既然杨慎的字这么好认,之前怎么没有人发现?”

“对啊,藏友和游客就不说了,那海选的专家呢?”

好认?

丁立成都被气笑了:“难道是我刚才说的不够清楚:杨慎的作品举世只有四件,而且全部收藏的文博部门,民间就没有他的作品流通,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压根就没人研究他的作品……

一是没有资料和参照物,想研究也没东西可研究,二是研究了也没用:至少古玩界和鉴定界的专家们不会白废这个功夫,一辈子都碰不到他的作品,研究他干嘛?

你们觉得我看得快,是因为我以果推因:知道这是杨慎真迹的前提,再找他的作品做对比,当然就快……不信你们去问问,谁要说认识杨慎的字写什么样,我叫他爹!”

“话这么大,你谁啊你?”

“故宫字画组组长丁立成!”

“我去……故宫?”

“故宫怎么了,才是组长,我还以为你是院长……”

“不懂别瞎说……”旁边的捅了他一把,“丁老师在全国字画品类鉴定专家中,排名最少在前十……”

我靠?

这位立马不敢吱声了,下意识的往外缩了缩。

事情发生的太快,李定安都没来得及张嘴就结束了。

想了想,觉得还是解释一下的比较好。不然显得主办方不专业,之前的那两位专家也太业余:

“这东西确实比较冷门,也不好鉴定,我能认出来也是运气。”

李定安先指了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