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曦进宫门前对暗一吩咐道:“你去查一下,他们到底因何事起了龃龉。”
“是。”
夜晚的微凉让人站在水榭处观望天空的星光之时不禁心旷神怡。
宋仁宗与赵曦父子二人,难得今夜不必操持国事,赵曦搀扶着宋仁宗慢慢走到了水榭找了一处围栏,坐了下来。
宋仁宗心想,这样好的夜晚也不知道他还能看多久。他的身体愈况日下,怕是撑不了几年。
赵曦顾忌到宋仁宗如今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父子二人并未在水榭久待,看了会夜景就扶着他回福宁殿休息了。
重华宫,暗一将赵曦命他查探的事情整理好,放在了赵曦的书案上。
原来今日这样事情不是头一次发生了。
苏洵与王安石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修家里举办的宴会上,双方都很不愉快。客人很多,新客却只有苏洵一个,欧阳修明显有为他引荐的意思。等到宴会结束,苏洵问欧阳修,那个坐在对面“囚首丧面”的人是谁,欧阳修说这个不修边幅的人就是王安石,其人道德超拔、文章惊世。
王安石养望二十余年,名声非常好,朝野呼声极高,欧阳修的评价并不夸张。不过苏洵是明知故问,甚至引用了历史上的王衍、卢杞、坚刁、易牙、开方这些个著名的奸佞之徒来比喻王安石,就为了说一句“此人必乱天下”,建议欧阳修断绝和王安石的交往。这岂能不在王安石心中埋下仇恨不满的种子?
这个行径是很小人的,苏洵的主张并没有任何现实的依据,只是为了发泄对王安石的不满而已。究其原因,不外乎王安石不认可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国理念,这一矛盾在二人见面之前就已经埋下了。苏洵好写政论,但终其一生并没有进入北宋朝廷的核心,眼界有限,很多观点都是“想当然”,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他却一直想要为自己的理念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王安石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苏洵的文章虽然写得非常好,但纵横习气太重,“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
苏洵与王安石结下的梁子必然会波及苏轼、苏辙。至此以后,每次双方一见面就是互相拆台谁也不让谁。
赵曦回到重华宫,看了暗一查探到的信息,心下也明白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观念不同的人,是很难在一起好好相处的。不过好在他们以后若有能力也只是为人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