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能得到天子张绣的称赞,绝对是无上荣耀。
一是张绣的身份高高在上,宛若神明一般,第二是众人对张绣的文采也很佩服,尽管张绣几乎没做什么诗,但当年在荆州的一首《短歌行》,现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就连各县的小学堂中,那些学习的小孩儿,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背诵《短歌行》。
《陋室铭》就更不用说了。
能写出这样的诗文,能没有文采吗?
只不过陛下日理万机,先是要平定乱世,然后又要开启盛世,哪有时间研究诗文啊?
他们这些文人,都是这样想的。
众人都非常羡慕曹植,不过也是心服口服,曹植的诗,他们确实比不了。
而且今天所作的诗,不要说王璨、陈琳等人比不了,就连孔融和曹冲也比不了。
“陛下谬赞了!”曹植心里乐开了花,可表面上还要谦虚一下,向张绣行了一大礼,“陛下当年所做的《短歌行》,微臣很小的时候便能诵读,而直到现在,还是无法相比!”
“那是你爹的,你怎么比得了呢?”张绣心里有些好笑,当然,这话不能说出来了。
当年,张绣拿出《短歌行》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可了他的文采,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了他的野心,觉得他很狂了,敢与周公相比。
不过现在,没有人会有这种想法了,陛下果然是天命所归啊!
那个时候,只有一座宛城,只有几万兵马,就敢立下如此之大志,谁能相比呢?
“陛下,今夜又是月明星稀,然天下已进入太平盛世,而这些全都是陛下之功,还请陛下作诗一首,以记今晚之宴会,大明之盛世!”孔融说道。
“请陛下作诗,让我等一饱眼福!”王璨说道。
“请陛下作诗!”
孔融一石激起千重浪。
其实众人刚才都想让陛下张绣作诗,只是没人敢先说。
孔融乃当世大儒,他当然有资格请求陛下了。
因此,他一说,其他人岂能不附和?
“好!”张绣点了点头,“那朕便作一首!”
如此盛况,张绣当然很感慨,不说是诗性大发,但也要一吐为快。
以张绣现在的身份,即使随便说几句打油诗,那也绝对会有分析家从几个方面指出它的价值。
同样一句话,要看是谁说出的。
当然,张绣如果想要作文抄公,唐诗自然是顺手拈来了,但他还不想那样。
王璨拿出纸笔,准备来记一下。
看着东南方的明月,潺潺流淌的渭水,张绣缓缓念道:
“中秋赏月渭水边,嫦娥移步出广寒。月缺月圆总相似,人去人来古难全。八百秦川谁入史?几千年来封神坛。子牙垂钓何处去,我自举杯问青天!”
张绣知道这也算不得什么好诗,但绝对是他心中所感。
“好诗,好诗啊!”曹植第一个称赞。
张绣心中好笑,这家伙怎么都成了一个马屁精?
不过,被大才子称赞,尤其是在诗文这一方面,张绣自然很高兴。
“好诗,好诗啊!”
众人都觉得自己反应慢了,让曹植抢了先,赶紧称赞,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
有人对“月缺月圆总相似,人去人来古难全”两句进行了评价,洋洋洒洒一大篇,绝对是一篇好文章。
有人对“八百秦川谁入史,几千年来封神坛”两句进行了评价,将张绣的功绩与武王伐纣,文王访贤提到了一个高度。
再加上十几年前,张绣平定西凉,返回关中的时候,在渭水边也做了一首关于姜子牙的诗,他们又都联系起来。
当然张绣清楚,这些人更多的只是恭维,而自己要的就是这一种效果,借助于这一次赏月诗会,能够将大明文学推向一次新的高潮。
要想大明王朝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文化的繁荣也是必须的。
为什么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一些城市,还都保留着唐人街,唐朝强大是一个方面,唐诗也是功不可没的。
果然几天之后,渭水边上大明天子亲自主持诗会的盛况,便传播出去。
每一个文士所作的诗,以及后来他们回去之后,回忆盛况所做的赋,便以极快的速度,在大明十三州开始传播。
工部印刷作坊,也忙碌开了,他们将诗赋进行了整理分类,然后排版、刊印成册。
全国上下,文风盛行。
经济在高速的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现在又掀起了文化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