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康对祖上文章本就捻熟,一口气诵读到结尾,无一字错谬,无一字疏漏。“呵呵呵,好一篇劝学,读之令人振奋,思之令人明智。诸位可能觉得,此次所耗时间较久,但这是单本,若是大批量刊印,则比人工誊录快了十倍有余。比如说,眼下模版拼接无误,校对无误,现在要继续刊印,一个时辰便可刊印数十本出来。这便是这种刊印之法的优势所在。只是第一次刊印需要排版,校对,所以耗费时间些。”谢道韫一边夸赞,一边解释了花费半个时辰才将这篇长文印出来的原因。其实不用她解释,众人已经都明白了这种印刷方法的高明之处。苻朗看着那一排排的胶泥字模沉声道:“谢小姐此法真乃创新之举,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印制书籍,而无需靠人工誊录。我徐州如今大量学堂开办,所需书籍颇多。墨林组织许多人誊录抄写装订成书,不仅耗费时间人力,还容易发生谬误。誊录之人还要笔迹清楚,字体端正。还有衙门里公文行文,每日需要大量书吏誊录抄写,送达所属衙署。更有私人著述笔记,欲要传达流通,也需要誊录方可。比方荀大人述著一文,我欲藏之,便需誊录一遍方可。他人欲求,也需如此。倘以此刊印之法,便可一次性刊印成百上千本,可以让所有想要的人都得到一本,而无需誊录抄写了。这种刊印之法,我敢说是开时代之先。谢小姐,真乃蕙质兰心之人,竟然想出如此刊印之法,真乃神人也。”“可不是么?以前只知道谢小姐乃我大晋才女,今日方知,不仅才学高旷,更有这般奇思,令人佩服之极。”荀康也大赞道。谢道韫笑道:“可莫要夸我,这都是李郎给我的提点,我可不敢居功。”李徽忙道:“我又没帮你什么,你自已的主意罢了。我可不抢你的功劳。”谢道韫抿嘴而笑,心里知道这是李徽故意把发明者拓印之法的事情往自已头上安。其实这件事正是李徽的提点给了她启示。那还是去年的时候,谢道韫编纂的乐器乐谱相关的书籍终于完全的结束了。皇皇巨著几大本,厚达数尺,倾注了谢道韫诸多心血。得知消息,李徽为谢道韫感到高兴。之前自已来见谢道韫,十之六七见她正在编纂此书,幸苦之极,可算是大功告成了。但是完本之后,李徽却发现谢道韫有些怅然。问她缘由,谢道韫道:“我编纂此书,乃是为了给天下喜欢音律之人参考学习交流之用。可现在书只一本,只能誊录抄写。上面这些指法图形又不能假手他人。我欲让其造福于天下爱音律之人,怕不得誊录到猴年马月么?”李徽正是听了谢道韫这话,才想起这年头的书籍文书都是以抄写誊录为主,效率太低且错谬百出。这不利于教育和文化的推广。自已之前根本没在意到这个问题,眼下谢道韫提及,李徽意识到岂止是桎梏了谢道韫的音律乐器巨著的推广,许多人的述著诗文也是无法盛行的。先贤的经书子集,也都靠着抄写誊录流传,这印刷之术是必须要赶紧弄出来才是。于是乎,李徽给谢道韫提点了一番,谢道韫何等聪慧之人,随后一番琢磨之后,便弄出了活字印刷之事。并大力支持谢道韫开办了这拓印作坊。对于李徽而言,他只是在许多事上无暇顾及。同时也不知道强行拔高加快进程的后果,有时候也是时代局限导致想法无法落实。但此番这活字印刷术却是他可以做的促进时代发展且不必担心会有太多负面影响的事情之一。见识了这种印刷的手段之后,荀康当场决定,将先祖遗作统统进行印制成书,以用来送给他人阅读收藏。这是他早就想做的事情,只是工程浩大,哪有那么多的人手天天誊写文章。现在则方便的多了。而赵墨林也拍板,要求定制大量儒家经典书籍。因为各级学堂最缺的便是这些书籍,只能靠学子自已誊抄,诸多不便。统一刊印,统一发放,统一标准。谢道韫表示,这等技术当推而广之,她先以此作坊运行。如果一些都运转如意的话,再开一家大的作坊,专门用来印制书籍。这便是在徐州大发展的缩影之下,发生的一个变化。李徽希望在方方面面上提高徐州的发展水平,而印刷术的诞生无疑将催化这一过程。李徽可以想象到,未来徐州必然会因此发生极大的变化。自已还当在许多方面进行强行的提升,让事情更有新的飞跃。不过,这些事在现实面前不过是个插曲罢了。李徽的关注点还是在将徐州夹在中间的朝廷和关东战事上。朝廷那边暂时没有什么可说的。桓玄讨伐刘裕之后,号称大赢特赢,却无多少实际战果。刘裕依旧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