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呢?据我所知,北山地方口音挺重,对学英语来说简直是天敌,可你的英语发音和他们不一样啊?包括黄秀,她和你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老师教的吧?”
“是。”小凤其实不太愿意和人分享关于宋明月的一切,可孟繁华既然问了,他只好说道:“我的英语听力和发音几乎是跟着磁带学的。”
孟繁华又好奇了,“磁带?录音机?”
小凤摇摇头说:“我有个同学英语特别好,她见我英语成绩掉队,所以把她的随身听借给了我,还有磁带,我照着磁带练习口语和听力。”
孟繁华恍然,同时也对眼前这个学生刮目相看。中国的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很大,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几乎所有小镇、甚至小县城在英语教学上,跟大城市和沿海相比,差距巨大,这成了高考公平中的不公平,却没有人能够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它,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陆小凤能够脱颖而出,靠的不是或者不仅是遇到一个杨新鼎,遇到一个有随身听的同学,靠的更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和天份,或许还有苦难的生活,没有沉沦放弃,相反给了他动力和信念。
有教无类不是一句空话,但很多时候就像个笑话,北山一中是全县最好的中学,录取的也是全县尖子生,这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物竞天择,但绝不是先贤圣人口中的有教无类。每个学生他都单独谈过,他想做到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的有教无类,今天和陆小凤聊,孟繁华感触很深。
“明年下半年就要分科了,你有没有考虑?选文科还是理科?”陆小凤文科功底扎实,又有艰苦的童年、少年体会和记忆,读文科会更加得心应手。
小凤想了想,“没想好,但我想念理科。”
孟繁华笑了,问道:“为什么不是文科?你文科明显比理科有优势,单论文科成绩全年级排进前十,应该差不多。理科嘛?照目前看,至少五十名后。”
小凤知道自己有点偏科,“我可能不太适应文科以后的发展,如果考大学更想念理工科。”
孟繁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你要想清楚,高考不仅是千军过独木桥,更是一次人生的选择,没有多少回头路,一旦选定可能就是一辈子。就好比两个人结婚,选了就选了,后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所有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谢谢老师,我知道了。”
孟繁华隐隐有些可惜,这苗子怎么选择理工科呢?“高一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高二是系统的知识浇灌期,非常关键,高三冲刺,只能查漏补缺。一中除了成绩,毕竟考进清华北大那些名校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也很注重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你有什么兴趣,不妨趁高一时试一试。当然,如果学习上你没什么压力,高二甚至高三一样可以参与,像篮球队、诗社、演说班这些社团活动。”
“我知道了,我考虑一下。”
“好!”有的学生需要刮骨疗伤,有的需要再三鞭策,可有些学生不用重锤,陆小凤就属于后一类。“你和黄秀是中学同学,现在又是高中同学,她的成绩也不错,你们要相互监督一起进步,等到了大学会更加珍惜这样的同学情谊。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小凤心里“咯噔”一下,什么意思?我和黄秀就是同学啊?难道有人说什么了?“我明白。”
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很快出来。北山一中每逢大考,成绩先班上排,接着年级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排名,大概就能知道高考会在哪一个阶段?
考完试后小凤直接回了倒马村。
几天后,陈永华、吴建超、黄秀三人一起到小凤家里玩,蔡鸿文本要来的,临时有事来不了。黄秀去学校领的成绩单,帮小凤带回来。小凤期末考,班级第二,年级七个班排名二十,这个成绩相比中考全县第九稍稍下滑,毕竟高一,说明不了什么。黄秀班级十一名,年级一百名左右,算是中规中矩。
小凤同学第一次来家里,陆大龙怕给儿子丢脸,又请郭美兰操持做饭。
冬季的农村没什么好玩的,满眼萧瑟,河边风大,在屋里聊了会儿实在无聊,建超说出去逛逛,爬爬山也好。佛踏山太远,初中时候爬过一次,那次有宋明月,黄秀也在。小凤说咱们去河滩,小时候到中学我几乎整个夏天都在那里。
黄秀拍手说:“好啊好啊,金沙河就倒马村和新河村有看头,咱们去看看。”她更想看的是陆小凤曾经待过的地方。
黄秀和建超跑去了前面,陈永华搂着小凤的肩膀,小声说:“你老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