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时杰想做的便是这方面的工作。
借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超前眼光,他甚至就着军工发展和科技研发以及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向延安方面详细地写了一些汇报书。
将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预期展望,尽数描述,并构画出对应的蓝图,以启发对应的干部们,及早意识到国防发展,科技生产和军工生产的重要性。
包括两弹一星工程,或许都可以早日提上议程。
不管能不能真的做到那一步,至少也可以提前筹备。
目光较为长远的一些将领,比如许司令员,丁伟,楚云飞等。
则是在思索着宋时杰提出的,无论战争继续与否,持续多久,都要优先发展国防力量,军工产业,科技研发这一建议的前瞻性。
至于关内战争的胜负。
即便是曾经身在晋绥军体系的楚云飞,也几乎可以料定最终的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能把国军打得节节败退,沦丧了大半山河的日军都败在了八路军的手上,遑论是国军呢!
每每念及于此,亲身参与并经历了北进作战的楚云飞,甚至会暗暗的感激宋时杰,提前将他捞出了漩涡。
至于关内的作战,宋时杰对于楚云飞也是颇为照顾,让他远离那些冲突,留在自己身边,停留在关东地界,重点发展国防建设,军工产业,以及科技研发等项目。
楚云飞曾私下里问过宋时杰,为何并不热衷于关内的作战,与那一场场大战失之交臂,岂不可惜?若是参与这些战斗,对于宋时杰而言,或许可以积累更多的战功。
宋时杰笑了,回答道:“老楚,你就别套我的话了,我的想法还不是和你一样,战争从来都不是常态,杀鬼子杀了这么多年也该杀痛快了,至于自己人打自己人,那有个什么意思?
而且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太多悬念的战争。
其实对于咱们中国而言,更大的挑战却是在未来。
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会比这些年的战争更加的恐怖。
你想想,世界各国会眼睁睁的,心甘情愿的看着战后的中国重新壮大,并走向富强吗?
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未来等待咱们的挑战还多着呢!”
……
苏方,随着关东的局势越发稳固,大量进入关东的八路军,包括被大量俘虏的关东军,积极投入到关东战后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也算是彻底认清了现实。
八路军积极与苏方加强科研,军工,贸易等诸方面的合作。
负责关东地区发展的宋时杰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他深知以中国目前的薄弱工业基础,想要迅速发展,跨过起步阶段,靠着闭关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闭关锁国的清朝落后被打便是最好的教训。
所以国家想要迅速的跨过工业生产科技生产的起步阶段。
最快最捷径的方式便是加强技术的引进,甚至可以尝试仿制,并在不断的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之中,逐步尝试自主研发项目。
时间就这样继续推移。
宋时杰将曾经的那些老战友,老干部们,包括李云龙,丁伟,孔捷,赵刚,楚云飞等等,尽可能的聚拢在身边。
一部分向边防干部转型。
还有一部分逐渐向军工领域干部转型。
并按照延安方面的指示,全身心的投入到关东地区的边防工作,以及军工,国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之中。
宋时杰从国际内外广罗人才,在国内搜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呼吁广大华侨同胞参与回国的建设,并承诺给予回国之后的稳定工作环境和待遇。
大量爱国之士,曾在抗战时期频频伸出援手的海外侨胞们纷纷返回。
另外,宋时杰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向外充分展示了华夏海纳百川的包容心,不但号召国人回国参与建设,同样也号召其他各国的友人,包括苏,英美等各国答应提升待遇引进人才。
此时的中国。
拥有迟早能够建成巍峨长城的潜力,无论是谁来添砖加瓦,或许都可以在华夏成长阶段分一杯羹,未来流芳百世,也未必不能。
这样一个百废俱兴的中国,对于国际内外的人才们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宋时杰同时带着李云龙,丁伟,楚云飞等一众老干部们——干啥呢?让他们学习,当年打仗的时候,学习战术指挥,战略分析等等。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