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放丝毫不隐藏自已的野心。
或者说。
他从来就没想过固步自封,守着一个小小的营道县。
区区一县之地。
不过是他的起步罢了。
“邢某告辞!”
“陈放,你这番妄言,本将军一定原封不动转告给太守大人。”
说罢。
邢道荣也不多做停留,转身就走。
.........
打发走了邢道荣。
又过了几日。
营道县的人口基本登记完毕。
此时的陈放,正端坐条案后。
听着和珅汇报。
“主公,咱们县登记的人口,共7万人。”
“其中农户占了九成。”
“按照一人三亩耕地,今年咱们县的耕地面积,少说有十五万亩!”
“主公,可喜可贺呀。”
“有了这15万亩的耕地,等秋收后,咱们县的产量按每亩300斤....不,按每亩200斤产量算的话,收成都在3000万斤!”
和珅说话的时候,脸上挂着兴奋的喜悦。
他身为臣子,还是100%忠诚度。
陈放的情况越好,他自然就越高兴。
“主公仁义,只征收两成的土地税。”
“可即便只有两成,今年咱们也能征收到600万斤粮食!”
营道县的耕地一直都不少。
之前,大片大片的耕地,被有权势的地方氏族,或者宗贼兼并。
导致百姓无田可种。
如今.....
陈放大刀阔斧推举新政。
将土地重新分配,归还百姓。
当农民有地可种的时候,粮食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并且.....
和珅刚才说的,还是有些保守呢。
一亩地产粮200斤?
等到红薯成熟,这些人就知道什么叫高产!
“和珅,咱们的粮食问题解决了。”
“这钱呢,钱币该如何解决?”
身为一方掌权者,手里一定要抓牢两样东西。
一是粮。
二是钱。
面对陈放的询问。
和珅不慌不忙的回答。
“启禀主公,钱的话,一来靠商贩铺子的税收。”
“只不过,这些蝇头税收。”
“远远不足以养活2000士卒。”
“二来,靠煤铁盐!”
见陈放在认真听,和珅接着说。
“主公,这煤铁盐向来都是暴利生意。”
“通常朝廷是不允许私人贩卖。”
“不过咱们营道县,之前常年没有县令任职,导致煤矿铁矿通通落入一些权贵之手。”
“主公可派手下将军,以雷霆手段将其收回即可。”
营道县有煤矿有铁矿。
将这两种资源牢牢抓在自已手里,每年将会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不错!”
“早就该将铁矿和煤矿收回。”
“和珅,那盐呢?”
盐绝对是重中之重,甚至重要程度远在煤铁之上。
“回主公,咱们营道县不临海。”
“也没有可以晒盐的湖泊。”
“一直以来,咱们县的食盐,都是依赖桂阳郡。”
“这桂阳郡境内,倒是有一处颇大的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不过.....”
“就在去年,桂阳郡太守断了咱们食盐通商,导致如今盐价暴涨。”
“主公若真心要解决食盐问题。”
“怕是还需前往桂阳郡走一趟。”
和珅不愧是本地土著。
将这些事说的一清二楚。
要不然.....
陈放还真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和珅,你说的这叫什么话?”
“盐乃是民生之本。”
“难不成,如此重要的民生问题,我这个地方父母官,还敷衍作秀不成?”
说罢。
陈放站起身。
“不就是桂阳郡嘛。”
“有什么大不了的,走他一遭又如何!”
长沙、武陵、零陵和桂阳同属荆南四郡。
因此,距离营道县不算太远。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食盐问题。
陈放决定亲自走一遭,拜会这桂阳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