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劳你照看他们两个了。”
张明远纳闷道:“当年萧燕用海东青丸药可是搭救了我干爹种师道的身家性命,明哲为何因此中毒,是何道理?”
明哲叹道:“这丸药本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但加入了一些鹿茸,就变成毒药了。这也是完颜宗冲和完颜宗雪所说。”
张明远和子午、余下这才恍然大悟。
扁头马上火急火燎道:“别说话,快到上善池取些泉水来!”
张明远急道:“快,子午、余下,你二人快去快回!”二人应声而去。
扁头吩咐弟子:“他二人从上善池回来,要准备终南山上不老松的树干,烧成黑炭,用开水冲泡。”终南山弟子点头而去。
明哲看向月儿,示意她照顾好明红:“月儿,辛苦你了,有你在妹妹身边,我放心。”
月儿泣不成声:“哥哥放心!”
明红摇摇头,泪如泉涌:“哥哥,别胡说。”
子午、余下举着火把,夜色深深急匆匆赶往上善池,一路上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取了泉水回来,赶回草庐,已是午夜时分。
明哲喝了几口,倍觉神清气爽。众人看着明哲相安无事,就各自歇息去了。
只有明红、月儿、明浩守护左右。张明远、扁头、子午、余下也是不放心,一晚上也睡不着,替明哲担惊受怕。明哲是明红的哥哥,子午为了明红,当然睡不着。
明哲是张明远的弟弟,担惊受怕也是坐卧不安。扁头和余下,虽说与明哲没什么太大的交集,可毕竟明哲也是终南山的故交。
次日,众人赶往楼观台,带着明哲去化毒,毕竟昨晚的泉水远远不够。楼观台,实为终南山名扬天下的圣地,世人皆传,春秋时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世人称之为草楼观。老子又在此着《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
晋惠帝曾广植林木,并迁民三百余户来此守护,世人暗暗称奇,颇为诧异万分。唐朝臻盛,武德七年,唐太祖李虎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大加营造,唐玄宗李隆基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
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以后屡次重修,尤其宋徽宗时,规模最大。如今事过境迁,宋徽宗被女真人俘虏而去,而楼观台依然屹立在三秦大地,彷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对金人毫不畏惧。
众人一路走来,但见,千峰耸翠,犹如重重楼台相叠,山间绿树青竹,掩映着不少流水潺潺。这是终南山的一处圣迹,当年李长安便在此闭关修炼。
张明远与费无极小时候也至此玩耍,故而遇到危险。扁头与张明远且走且谈,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二人面面相觑,尴尬一笑。
张明远看向远处,用手一指:“岂不闻,苏学士也曾来过此地,赞不绝口。果不其然,如此看上去更是非同小可,蔚为壮观了。”
众人一起远眺也点点头,顿觉心旷神怡。尽皆沿说经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级而上,登山俯瞰,松林尽处,是翠薇峰。峰巅有高炉,世传为老子炼丹炉,在炉旁的古庙院中北望八百里秦川,阡陌小路恍若棋盘,绿树如云,村落星星点点,烟岚横断,远接青天,自说经台向东南而行,幽竹夹道,翠色摇曳。
下闻溪水淙淙入耳,又见水底砾石,晶莹剔亮;石间游鱼,忽来忽往,竹拂水面,清韵悠悠。忽闻隐约而来的轰咚声响,犹如锣鼓喧天。
待众人诧异万分时,转过竹林,忽见飞瀑,自山腰飘落河中,这便是闻仙瀑布。再向上攀,进入竹海,脚下竹叶柔软舒适,伴着竹韵,沐着竹叶筛下的细碎阳光,登上峰顶,见仰天池,南望千山万岭,苍苍莽莽,美不胜收。
到了上善池,明哲喝了泉水,扁头看明哲气色不错,就笑道:“明哲,喝了上善池的泉水,眼下你就好了。俺终南山乃是神仙境界,是也不是?”
明哲环顾四周,嘘唏不已:“大恩不言谢,不知如何报答扁头师哥。”
张明远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叹道:“明哲,这话可见外了,哥哥搭救弟弟,说什么谢不谢的,岂不生分了?”明哲点了点头,微微一笑。
看着楼观台的湖光山色,翠竹绿树,好一派秋色令人宠辱皆忘,喜乐无比。
子午道:“中秋佳节本是团聚之日,可惜道空前辈走了,真是好可惜。”
余下叹道:“不错,今年的中秋佳节,我大宋黎民百姓过的都不尽人意,何况我们。”
明红神情肃穆,叹息道:“中原人过了许多年的中秋佳节,偏偏女真人侵宋后,就感到不自在了。这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莫不是悲苦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