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精神为之一振,眸中顿现惊喜之色。
昔日梁翰之计,乃遣丁奉、蒋钦二将,焚毁周瑜粮草,使城中守军不战自乱,以破柴桑。
孰料周瑜心性狠辣,竟想出搜刮百姓粮秣之策。
而今柴桑城中粮秣,足支半月有余,军心已复。
此情此景,梁翰竟仍有良策,三日之内可破柴桑?
诸将面面相觑,目中多有疑虑。
刘备却深信不疑,当即问曰:
“未知军师有何妙计,可三日破柴桑?”
众将亦瞪大双目,齐聚梁翰身前。
“周瑜虽骄矜自负,然非愚钝之辈。”
“其所以在粮草被焚之际,犹不肯弃城突围,反不惜饿死百姓,强行搜刮粮秣以续命。”
“缘由亦简单,因其深知我军四面合围,断不会给其突围之机。”
“因其别无选择,唯有继续死守。”
“然周瑜亦应明了,搜刮所得粮秣,至多支撑半月,半月之后,粮尽援绝,其军心必溃,城破身亡,在所难免。”
“故,主公需予其一活路,使其得以离开柴桑。”
刘备神色变幻,梁翰之言,似有所悟,又似懵懂。
梁翰轻啜一口香茗,续而言道:
“主公可遣使至柴桑城,向周瑜许以诺言,只要其肯率军撤出柴桑,主公必放其生路。”
“主公可撤去北面围营,并于北江之畔,备下百艘粮船。”
“其可率军由柴桑北门而出,至江边登舟,顺流东下,投奔孙策而去。”
如此一来,我军岂不兵不血刃,三日之内,柴桑城便唾手可得矣。
梁翰遂将全盘计策,娓娓道来。
刘备闻之,恍然大悟,颔首赞许道:
“军师此计甚妙,确是速取柴桑之上策。”
“此番征战,首要之务在于柴桑,周瑜六千兵马之存亡,尚在其次。”
此刻,鲁肃亦心领神会,却提醒道:
“军师此计,诚然为速取柴桑之上策。”
“然周瑜素来自负,恐其视主公此条件为羞辱,而拒不纳降乎?”
刘备闻言,一时语塞。
鲁肃所虑,亦在情理之中。
江东周郎,名震四方,智勇双全,何许人也。
为求生路,向其俯首称臣,拱手让出柴桑,以求活命。
此事传出,周郎威名何存?
他又何以颜面对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