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回来啦。”李渊接过她的包,顺手递上杯温水,“姜汤在锅里温着。”
苏瑶靠在门框上,看他系着围裙的背影。这背影比刚认识时宽厚了些,腰杆却依旧挺直,只是不再带着剑拔弩张的紧张,多了烟火气的松弛。“今天有个项目谈成了,”她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笑意,“奖金够给阳阳买新的篮球鞋。”
李渊从锅里盛出汤,姜香混着肉香飘过来,“阳阳说想要蓝色的。”
晚饭时,李悦把排骨上的肉挑给苏瑶,“妈妈辛苦。”李阳则给李渊夹了块秋葵,“爸,这个对身体好。”李渊看着苏瑶,她正把姜挑出来,却偷偷往他碗里放了块排骨——她知道他不爱吃姜,却总逼着他吃。
窗外的夜色渐浓,万家灯火亮起来。餐桌旁的灯光暖黄,映着一家人的笑脸。李渊喝着姜汤,辣意从喉咙暖到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裹住。他想起部队的岁月,艰苦却纯粹;如今的日子,琐碎却踏实。这两种人生,像两杯水,前者浓烈,后者温润,最终都汇入了名为“幸福”的河。
七
睡前故事时间,李悦缠着要听“爸爸的故事”。李渊靠在床头,小姑娘枕着他的腿,李阳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眼睛亮晶晶的。
“从前,有个战士……”李渊的声音放得很慢,“他在很远的地方站岗,保护很多人的家。后来,他回来了,想保护好自己的小家。”
“那他打赢了吗?”李阳问。
“赢了。”李渊摸着女儿的头发,“因为他现在有了你们。”
李悦已经睡着了,嘴角还沾着奶渍。李阳轻手轻脚地离开,“爸,晚安。”他的脚步很轻,像在模仿爸爸的样子。
李渊看着熟睡的女儿,又望向客厅。苏瑶还在看文件,台灯的光勾勒出她的侧影。他走过去,给她披上外套。“别太累了。”
苏瑶抬头,握住他的手。这双手曾握过枪,如今却带着厨房的温度,“李渊,有你真好。”
李渊低头,吻她的额头。窗外的月光落在他们身上,像层柔软的纱。他想起自己的兵王生涯,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最终都沉淀在这样的夜晚:爱人在侧,儿女安睡,厨房里的排骨汤还留着余温。
所谓兵王回归,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从守护家国,到守护眼前的一蔬一饭、一颦一笑。这战场没有硝烟,却需要更多的耐心、温柔和坚持;这勋章不在胸前,而在家人的笑脸上。
李渊关掉台灯,和苏瑶相拥着望向窗外。城市的灯火像片星海,每盏灯下都有个相似的故事。他知道,自己不过是这星海里的一点光,却因守护着的人,而变得无比明亮。
八
周末的菜市场依旧热闹。李渊推着购物车,苏瑶牵着两个孩子,一家四口的身影融在人群里。李阳在前面跑,李悦追着哥哥,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脚步不快,却默契地同步。
“买点香菇吧,晚上包饺子。”苏瑶指着菌菇摊。
“阳阳爱吃芹菜馅的。”李渊补充道。
“悦悦要在饺子上点红点。”
“好。”
阳光穿过帆布棚,落在他们身上,也落在无数个相似的家庭身上。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把风雨挡在门外,有人把温柔藏在日常里。李渊不再是那个只懂冲锋陷阵的兵王,他是丈夫,是父亲,是菜市场里那个会认真挑秋葵、给孩子买糖葫芦的普通男人。
但他知道,部队教给他的一切,从未丢失。警惕变成了对家人的细心,专注变成了对生活的认真,骄傲变成了对责任的担当。这些品质,像菜篮里的生姜,看似不起眼,却让日子有了最扎实的底色。
离开菜市场时,李阳突然停下,指着远处的国旗,“爸,敬礼!”
李渊站直身体,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有岁月的痕迹,却更显坚定。苏瑶看着他,眼里有泪光,却笑着拉过孩子们,“我们回家包饺子。”
风吹过,带着菜市场的烟火气,也带着家的方向。李渊放下手,接过苏瑶手里的购物袋,掌心相触的瞬间,彼此都懂:这才是他用一生守护的,最珍贵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