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菜场年轮里的密码簿
(一)
冬至的雪,是带着哨音来的。*秒\章`节+小¨说-网~ \免,费^阅!读\李渊站在厨房窗前,看着雪花斜斜地扑在玻璃上,晕出一片模糊的白。苏瑶在灶台前翻着饺子,蒸汽把她的眼镜蒙上了层雾,她抬手擦了擦,指尖划过镜片的动作,像在破译某种密码——那是她包饺子时的习惯:拇指按三下,代表馅够足;食指刮一圈,说明皮擀得匀。
“爸,张爷爷的豆腐摊今天歇业吗?”李悦抱着个热水袋跑进来,辫子上的红绳结松了,垂在肩头晃悠。那红绳是用菜市场王婶给的虾须绳编的,三股拧成一股,苏瑶说“这样结实,能用到开春”。李渊望着女儿发间的红绳,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他也是这样站在窗前,看着苏瑶把李悦的红绳系成“双环扣”,说“这结能辟邪”,当时他还在心里默数绳圈的数量,怀疑是某种紧急联络信号。
客厅里,李阳正对着一张电路图皱眉。他手里的铅笔在纸上画着圈,圈的大小不一——大圈代表电阻,小圈代表电容,这是他从李渊的旧笔记本上学的,却不知道那本笔记里,曾用同样的圈标记过敌人的火力点。“爸,这个节点怎么接?”李阳举着图纸喊,声音撞在墙壁上,反弹回来时带着点闷响,像极了当年在隧道里传递的暗号。
苏瑶把煮好的饺子捞进盘里,盘沿沾着的面粉被她用手指抹掉,留下三道浅浅的印。“这是给张叔留的,他牙口不好,得多煮两分钟。”她把盘子装进保温桶,桶盖的锁扣被她按了两下——按两下是“保温两小时”,按三下是“随时能吃”,这是她跟张爷爷的约定,老人总说“苏老师的饺子,凉了也香”。\第¢一,看-书`网′ _已\发\布~最`新.章?节,
李渊接过保温桶,指尖触到桶身的温度,忽然想起张爷爷的豆腐摊。那个总爱把豆腐切成菱形的老人,每次给他留的豆腐,边缘都带着点碎渣——这在暗语里代表“安全”,可直到去年老人住院,他才从护士口中得知,那些碎渣是老人故意留的,说“老李以前在外面受了不少苦,吃点带渣的,才像过日子”。
雪下得紧了,窗玻璃上的冰花越结越厚。苏瑶指着冰花的纹路笑:“你看这像不像菜市场的顶棚?横的是摊位,竖的是过道。”李渊顺着她的指尖看去,果然看见一片交错的网,像他曾经绘制过的无数张地形图,只是这张图里,没有枪林弹雨,只有烟火人间。
(二)
菜市场的雪被踩成了泥,混着菜叶的汁液,在地面上汇成一道道深色的小溪。王大爷的军大衣还挂在遮阳棚的支架上,只是今天多了个棉帽,帽檐上的雪正在融化,滴在大衣的口袋上,像在打某种摩尔斯电码。
“小李,今天的雪没去年大。”王大爷递给他一把伞,伞骨上贴着块胶布——红色胶布代表伞面完好,蓝色胶布代表有个小洞。这把伞是李渊送的,老人总说“用不惯新东西”,却每天把伞擦得锃亮,像保养某种精密仪器。
李渊撑开伞,伞面的花纹是苏瑶选的,印着些蔬菜水果,其中胡萝卜的数量是七根——七在暗语里是“行动”,可苏瑶说“七是阳阳的幸运数字”。他举着伞往张阿姨的摊位走,雪落在伞面上,发出簌簌的响,像有人在耳边低语。+l/a+n\l_a¨n^w\e¨n+x!u^e^.\c¨o~m¢
张阿姨的蔬菜摊前,菠菜被码成了小山,每捆菠菜的根部都系着根稻草,稻草的结打在左边——结在左,代表菠菜是今天早上收的;结在右,就是昨天的存货。“老李,给你留了带根的,悦悦爱吃。”张阿姨把菠菜塞进他的袋子,手指在他手背上拍了拍,三轻一重,像在敲某种节奏。
李渊想起张阿姨的儿子。那个牺牲在边境线上的年轻人,照片就摆在摊位的角落里,穿着军装,笑得一脸灿烂。张阿姨说“我儿子跟你一样,都爱干净”,却总把最新鲜的菜留给李渊,说“看你就像看我儿子,吃好了才有力气干活”。他忽然明白,那些稻草结的左右,从来不是存货的标记,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借由一把菠菜,传递给另一个相似的人。
豆腐摊的位置空着,旁边的墙上贴着张纸条,是张爷爷的笔迹:“今日休业,明日有新豆。”字迹的笔画粗细不一——横粗竖细,代表“身体无碍”;横细竖粗,就得去医院看看。李渊把保温桶放在摊位的木板上,桶盖朝东——朝东是“等你回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