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和支持。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家庭得以团圆。”
谭侨点头表示赞同:“是啊,看到这么多人因为我们的节目而受益,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把节目做好,让更多寻亲者的梦想成真。”
随着寻亲热潮的持续升温,节目组的影响力愈发广泛,收到的寻亲请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次,节目组关注到了一位名叫林晓的大学生,她要寻找的是小时候和自己在孤儿院一起生活过的“姐姐”。林晓对这位“姐姐”的记忆十分模糊,只记得姐姐有一颗很明显的黑痣在右手手腕处,而且姐姐很喜欢画画,经常在孤儿院的墙上画一些简单却充满童趣的画。此外,姐姐在被领养前,留给林晓一个手工制作的木质书签,上面刻着“梦想起航”四个字。
节目组先从孤儿院入手,试图寻找当年的记录。然而,由于孤儿院几经搬迁和人事变动,很多资料已经丢失。但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位在孤儿院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老员工回忆道:“我记得有这么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她很聪明,也很懂事。当时领养她的家庭好像是来自一个书香门第,听说家里有人在教育界工作。”
根据这个线索,节目组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渠道,开始排查可能领养林晓“姐姐”的家庭。经过一番艰苦的查找,他们锁定了几个疑似家庭。节目组兵分几路,分别前往这些家庭所在的城市进行走访。
在其中一个城市,节目组找到了一户与线索较为吻合的家庭。这户家庭的长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遗憾的是,经过询问和查看照片,发现他们领养的孩子并非林晓要找的“姐姐”。虽然有些失落,但节目组没有气馁,继续前往下一个目标家庭。
终于,在另一个城市,节目组找到了一家符合条件的家庭。当他们说明来意后,这家人表示确实领养过一个喜欢画画的女孩,并且女孩右手手腕处有黑痣。林晓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乎落泪。然而,这家人却面露难色地说:“孩子在几年前出国留学了,现在还在国外。”
林晓有些失望,但她还是坚定地说:“没关系,我可以等。”节目组决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林晓“姐姐”在国外的学校。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学校的工作人员,并通过他们辗转联系上了林晓的“姐姐”。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林晓激动地说:“姐姐,我是林晓啊,你还记得我吗?”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一阵激动的哭声:“晓晓,我当然记得你,我也一直在找你啊!”
两人在电话里倾诉着多年来的思念之情。林晓的“姐姐”表示会尽快回国与她相见。几天后,林晓早早地来到机场,手捧着当年姐姐留给她的木质书签。当那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出现时,林晓和“姐姐”都忍不住飞奔过去,紧紧相拥。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也不禁为之感动。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关注到了一位名叫陈峰的中年人,他要寻找自己儿时走散的双胞胎哥哥。陈峰只记得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在一个小镇生活,后来父母意外离世,兄弟俩在一次外出时走散。他唯一的线索是哥哥身上有一块和自己一样的胎记,在左肩上,形状像一片树叶。而且他们小时候经常去镇里的一个老槐树下面玩耍。
节目组来到了陈峰记忆中的小镇。老槐树依旧矗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节目组在小镇上张贴寻亲启事,并向当地居民打听相关线索。一位老人回忆说:“当年确实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走散后,好像有个孩子被路过的货车司机带走了。听说那个货车司机经常往返于这个小镇和相邻的几个城市之间。”
节目组根据这个线索,在交通部门的协助下,查找当年可能带走陈峰哥哥的货车司机信息。经过大量的排查和走访,终于找到了一位符合条件的老司机。老司机回忆说:“我确实在那个小镇带走过一个孩子,当时看他一个人在路边哭,挺可怜的。后来我把他交给了我在另一个城市的亲戚,因为我常年跑车,没办法照顾孩子。”
节目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老司机亲戚所在的城市。经过一番寻找,找到了老司机的亲戚。然而,亲戚却遗憾地说:“孩子在长大后,去了远方打拼,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好像在做和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
节目组决定通过建筑设计行业协会发布寻亲信息。没过多久,就有了反馈。一位同行表示认识一个符合描述的人,他在另一个大城市的一家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工作。节目组立刻联系上了这家公司,公司的负责人非常配合,帮忙找到了陈峰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