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多人了解到寻亲团队的故事,也对京剧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为寻亲团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吸引了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到团队中来,包括一些年轻的京剧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科技人才。
随着团队的壮大,李阳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完善团队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他组织团队成员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会议上,李阳说:“现在咱们团队越来越壮大,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展寻亲工作,我们需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建立更完善的工作流程。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新加入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小张说:“我觉得可以按照线索类型进行分工,比如道具类线索由一组人负责,文字资料类线索由另一组人负责,这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优势。”
科技人才小李则提议:“我们可以开发一个专门的寻亲平台,整合我们的大数据系统、专家资源以及与各地文化机构的联系,方便管理线索和跟进寻亲进度。”
,!
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团队最终确定了新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按照线索类型划分了不同的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成员担任组长,负责线索的调查和分析。同时,启动了寻亲平台的开发项目,小李带领技术团队全力投入到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
在团队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时,一位叫托尼的华裔男子联系到了寻亲团队。托尼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枚京剧演出用的锣,锣身刻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和文字,但因岁月侵蚀,文字已经难以辨认。
李阳看着这枚锣,说道:“这枚锣很可能是打开托尼家族寻亲之门的关键。我们先找对京剧乐器有研究的专家,看看能不能解读锣身上的图案和文字,同时对锣进行年代鉴定,确定它的大致历史时期。”
团队成员小赵主动说:“李阳哥,我去联系京剧乐器专家。”
小钱则说道:“我来联系文物鉴定机构,安排对锣的年代鉴定。”
小赵很快联系到了一位资深的京剧乐器专家,专家看到锣的照片后,非常感兴趣,立刻表示愿意前来研究。小钱也顺利与文物鉴定机构沟通好,将锣送去进行年代鉴定。
在等待鉴定结果的过程中,专家仔细观察锣身上的图案,说道:“从这些图案的风格来看,这应该是清朝中期的作品,而且这些图案可能代表着某个特定戏班的标识。但具体是哪个戏班,还需要结合文字解读和年代鉴定结果来判断。”
几天后,文物鉴定机构的报告出来了,确定这枚锣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物件。专家结合年代信息,对锣身上模糊的文字进行了仔细研究和推测。
专家兴奋地说:“我推测这些文字可能是‘福顺戏班’的相关信息。在清朝中期,‘福顺戏班’在京城一带非常活跃,他们的乐器常常会刻有独特标识。这枚锣很可能就来自‘福顺戏班’。”
寻亲团队根据专家的意见,立刻将调查方向转向清朝中期京城的“福顺戏班”。他们通过联系北京当地的文化部门、档案馆以及戏曲研究机构,开始深入了解“福顺戏班”的历史。
在北京的一家历史博物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福顺戏班”的珍贵资料,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演出记录以及一些演员的生平事迹。资料显示,“福顺戏班”在当时以精湛的演出技艺和独特的舞台风格而闻名,但后来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成员也分散到了各地。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福顺戏班”成员的后人。这位后人居住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家中保存着一些与戏班相关的老物件,其中有一本记录着戏班演出曲目和演员分工的册子。
李阳联系托尼:“托尼,我们在北京找到了与‘福顺戏班’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锣很可能有密切联系。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北京或者‘福顺戏班’的记忆呢?”
托尼思索片刻后说:“我听爷爷说过,家族先辈以前在北京生活,而且家族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京剧演出的故事,但具体细节我不太清楚。”
李阳说:“这就对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比如锣身上的图案和册子里记录的戏班标识是否一致。”
李阳将锣身上的图案拍照发给这位后人,后人对照册子仔细查看后,激动地说:“没错,这些图案和册子里记录的‘福顺戏班’的标识完全一致,这枚锣肯定是‘福顺戏班’的。”
经过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