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上的嬴安身上时,他才眨了眨眼,嘴角挂着笑意。
嬴安见韩非目光投来,也回以微笑,而两人这“眉来眼去”的模样,让在场的儒家学子们愈发愤怒。
自嬴安与韩非相识,至今已有四年,四年前,嬴安带着韩非离开魏国,前往齐国。
起初,赢安本打算干脆拜在韩非的门下,但韩非却以著书为由拒绝了,便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荀子,自己便成了韩非的师弟。
自此,游学的两人终于停下脚步,在这明德山庄扎下根来。
四年间,韩非将法家先哲的“法”“术”“势”加以整合,进行著书论述。
这四年里,嬴安同样表现出色,来到这先秦时代,目睹百家争鸣的盛景,加之他穿越后的聪慧敏锐,无论学习何种知识都进展飞速。
虽说嬴安来自现代,拥有相对先进的思维,但他对诸子的各类学说从不敢轻视。
这四年中,嬴安同样抛开一切杂念,在荀子门下潜心钻研,将契合这个时代且存在于脑海中的理念加以融合贯通,同样进行著书立言。
他不奢求名垂青史,只期望能在这段历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当然,嬴安所阐述的观念,绝非现代人诸如人民当家作主之类的思想。
任何思想都具备时代特性,在这个处于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时期,那些现代思想实在过于天马行空,脱离现实。
韩非尊崇法家之道,这里所谓的“法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而是“法术之理”。
法家学说中满是极端的君权理念,看似认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则支持君王凌驾于法律之上。
并且,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在其著作里还大肆谈论帝王权谋,阐述驾驭下属的方法,而法家学说当中,又充斥着奴役民众、削弱民众的策略。
嬴安对法家的部分理论表示支持,对另一部分则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