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势开始了。
沈在心一改平时的畏缩,犹如猛虎下山般,上去就抢先手了,为了1000万,为了新中国,冲呀,杀呀,我拼了呀。
小宋有个问题,就是他的抱架外开,这个舅舅已经指点他很多回了,他容易被人用勾拳冲破两肘,所以他平时为了纠正这个毛病,就会过分谨慎,那么沈在心针对这种选手,心理战上就可以放心抢先手,果然,一套组合下来,小宋过于谨慎,都没有怎么反击,被打得肉疼闷哼。
他在等,等沈在心喘口气,累了,有间隙了他反攻,不料这正中了沈在心的圈套,沈在心一阵抡摆,似乎是进攻间隙,往后退了,要重整旗鼓,小宋紧急追击,霎那间,沈在心败退中一个转身,就是一个精准的侧踹。
他三十多岁了,本身柔韧度不够,锻炼不够,一字马还拉不出来,所以高边腿打不出来,变线踢也勉强,这一脚只能算中路踹。
一脚正中小宋大腿,正好小宋追击,重力在上面,人直接翻了一跟头。
舅舅脱口叫好。
而且他极为激动,双手紧握,给姜惟说:“看到了没有,看到没有,这货的动作多标准?”
他说的标准就是你练的时候,教练给你说,你要步伐跟上,你抱架要端好,等到实战的时候,你自己也觉得做得很好,你抱架端得也很严密,但实际上,你是看不到你自己的,在外人眼里你歪七扭八,什么鬼造型都出来了,一般都是极好的运动员,通过反复纠正,他才能把动作做标准,力发得出来,而且干脆利索,不留破绽。
甚至很多初学者,天天都在练,他就是找不到标准在哪儿。
他觉得自己练得挺好的,一实战不行,一实战不行,除了回归本能,发挥不出来,就是打不标准……
所以沈在心这个初学者,别看舅舅骂他,但舅舅发现,他在肢解,他在追求动作上先做到位再说。
所以沈在心没什么信心,觉得自己一塌糊涂,舅舅却觉得一个没基础的人,他能知道追求技击的技巧性和科学性,这是悟性。
他现在一字马都拉不开,高难度动作他也打不出来,但他就这点好,动作越来越标准,越来越标准,就像这个回身侧踹,时机,动作,下脚的点,简直趋近于完美。
否则再外侧一点,蹬裆里了,不就犯规了吗?
小宋爬起来,就又扑上来,章法已经乱了。
沈在心对他的判断,就是他的抱架一旦外开,就说明他失去了冷静,于是双眼藏在拳套后面,保持炯炯有神,瞅准机会打反击。
果然,因为状态好,他每次都能抓住破绽防守反击。
舅舅激动得不行。
他嘴里开始骂:“这他娘的都抓住了,这他妈的平时不这样呀,你看他的眼,前几天他还闭着眼打呢。”
眼也是判断技击水准的一个标准。
初学者上来对打,那眼睛要么睁不开,要么打仰脸拳,要么打低头拳,为什么,本能。
拳头来了,你眼睛不受伤吗,你眼睛就会驱动你的身体,让它先避开打击,一般的练习者什么时候能在密集的来拳中睁眼呢,就是他多次交手,发现自己的抱架渐渐能够顶住对手的打击之后,才开始一点点变冷静,最终保持临场机敏。
所以有人练一年,压根不能实战,能力依旧,照样不能打,有人练半年,提升很明显,可以打,这就是原因之一。
有很多的教练和老师,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他都是强调你不努力,你练的少,你没有实战,你没有天赋……
不完全是。
有些人练都没练过,但他打架就是一把好手,有些人练一辈子,能练出来三连鞭、五连鞭,接化发。
当然,规律都是在实战中总结的,实战的多了,再笨也能打出来了,这就是职业运动员和业余的区别了。
打下去。
沈在心今天体力也显得非常好,自己调的兴奋剂喝嗨了呀,肾上腺激素一调动,鼻青脸肿也不觉得疼呀。
一直打到小宋又挨一拳,脸肿起来,然后被沈在心抓扯抱摔,拿关节锁扣,才被叫停了掉。
拳套都没戴, 护具也没有,这样打下去,怕打伤了,虽然他们都很菜,不会伤多严重,但耽误日常训练呀。
沈在心一听结束,翻出来就去找手机。
几点了,几点了,我的水云港……
还好。
手机定时没响,时间还没到,但也快到了,沈在心一甩手套,捞了外套,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