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有牲畜的出牲畜,有人的出人,各计工时,有活大家一块干,形成规模经济,年末按各家用工数、出工数核算差额,或补工,或补钱。这样地多人少的有人帮着干活,地少人多的,有地方挣工钱。
1950年代证明了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可惜当时实行的时间短了。
先是刘铭和刘老忠、张富贵、王大春等人聊,后是刘老忠和村里的各家长辈聊,原理很简单,谁都能懂,好处很明显,但要执行,却有一堆的问题待解决。主要的是两个:
一是组里各家地数差距不可以过大。类似刘铭名下有近百亩地,别人只有三五亩,这就成了其它人给他打短工了。
二是畜力工和人工怎么定价,年底怎么结算,结组后先干谁家的活。
意见分歧巨大,刘庄现在钱好挣,与其与人合作,闹出很多不痛快,不如忙时雇几个短工。所以现在就是宣传、讨论,明年下半年再开始推广。
目前刘庄最大的新闻是刘东家的三十五亩水浇地和三十五亩旱地将分别在麦秋后和秋收后按不多于五亩一户的标准对刘庄的人出让,有意的可以报价,刘东家定的是按刚好凑够数的那家的报价作为所有土地的成交价。
意思就是最高的可能报10元一亩,最低的可能报1元一亩,但从高至低排列,可能是第十五户买的亩数,加上前十西户的亩数够35亩了,那第十五户报的价格就是所有土地的出让价格。
也就是说,你报了高价,成交价大概率低于你的报价,你故意报低价,那你就没机会。
大家都在家里、在和朋友谈论买不买,买多少,报什么价。有的是人想报个最低价,占个大便宜。但聪明人一分析,才知道刘东家没那么傻。
刘铭卖地遭遇了回到刘庄后最大的反对,家里人、村里熟人、朋友们都不赞成,这属于严重的败家行为。
但刘铭却知道,晋察冀边区政府是真的要执行减租减息的,到时过多的地不是收益,是负担。
再有就是,边区政府治下,一个十来亩地的农民虽然可能家里有点钱,但一定是团结对象,但一个百十亩土地的地主,那就绝对是被怀疑对象了。
五亩麦地,五亩旱地,在村里算中等水平,不用雇人就忙的过来,一年二三千斤粮食产量,配上库存,足够供应他的小康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