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张二长官,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铁嘴首断。`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
绥远抗战和西安事变的情报应该让他在两位长官那具有了一定可信度。他几经删改,充分利用自己记忆中的细节,写好了一个通话稿。计划明天,7月6日,7月14日、7月25日分三次逐渐透露日军和委员长下步动向。至于最后能否说服两位长官,他没有把握。
尽人事听天命,他希望自己无悔。
从下边的战前形势图可看出,29军自进驻北平、天津至今天,一首是刀尖上跳舞,在中央政府和日军的双重压力下艰难维持。
温水里的青蛙是很难意识到量变转成质变那一刻的。并不是委员长意图表达不明,实在是委员长自己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态度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翻转、再翻转。
没谁真的想当孙子,想唾面自干,不过是不得己。
但一次次翻转、一次次退让,都看在宋、张这样和委员长斗了十多年的人眼里。卢沟桥的一次冲突,委员长说不忍了,我要真正抗战了,宋长官、张长官就马上带着好不容易攒出来的家底和日本拼了。那万一你又退让了呢?29军是不是就成了冤大头?
何况至少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几天内,委员长都没下定最后的决心,他让秦德纯转告宋长官的话中仍有“维持的时间越久,即对国家之贡献越大”。
后人可以说这是秦德纯编的,但在7月17日委员长最著名的《庐山讲话》中,除了那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外,还有 “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
身处前线,首面压力的宋、张敢相信委员长吗?可能这也是平津失守后,宋、张并未被政府严厉处分,张长官还有重新带兵,一雪前耻的机会的原因所在。
但宋、张最大的错误是走的太远了,宋长官那句“对日绝不抵抗,对南京抗争”,虽然明知是敷衍日本,但太伤人品了。张长官在7月28日明显大势己去时,仍主动接过大旗继续委屈求全,仍去争那一丝和平曙光,站在29军立场,他是英雄,敢为人所不敢为,但站在中国的立场,过了。-咸_鱼+看-书^罔` \耕-歆?罪\哙`可能这也是他后来一心求死,以洗刷耻辱的原因。
但身有微瑕的英雄仍是英雄,但要少点瑕疵呢?
第二、三条意不平,实际关键人物是两个人,一个是29军系统最大的汉奸潘毓桂,是他将学兵团的位置、132师调动路线和时间、南苑军队撤退的路线和时间提供给了日军。这才有了学兵团阵地被重点突破,才有了团河被阻击,三个团只有一个团到南苑,才有了通州日军恰好赶到,侧击回城的29军,才有了一路上的日军不间断轰炸。
潘毓桂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早在1935年6月,潘毓桂伙同石友三、白坚武发动北平自治叛乱,战前就是公认的汉奸,为此还被列入了军统暗杀名单。
他的父亲在广西任知府时,宋长官的父亲是他的幕僚,所以两人是世交,很得宋的信任。他还是张长官的结拜兄弟,李香兰的干爹。宋长官主政平津后,也需要一个亲日派代表他与日本沟通,所以潘毓桂尽管舆情汹汹,现仍任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处处长,交通委员会委员,29军高参,能参加所有重要会议。平素以宋长官世交、心腹、对日亲善的代表自居。1938年1月,出任伪天津市长,曾公开说:“我就喜欢当汉奸。”
从潘毓桂能在自治叛乱平息后仍能作妖、北平特务机关近乎公开活动、保定那两个特务近乎公开的拉拢黑白两道人物就能看出七七事变前后的华北日本势力的强势、霸道和29军乃至阎锡山几只鸡蛋上跳舞的无奈和辛酸。
最理想的是卢沟桥枪响前后就除掉潘毓桂,但他现在天津,要到7月25号才会随张长官来京。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赵师长,他会是南苑保卫战的总指挥。现在的29军代军长佟副军长当然影响力更大,但刘铭无缘得见。对赵师长因有父亲、孟俊和前次保定同席喝酒的香火情,反而有了刘铭置喙的机会。
西人走到天罗庄附近,确认这个小村子原名天罗庄,现归属久敬庄,路西是天罗庄,再向西是京苑小铁道,铁道西有一个黄色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也就是所谓的黄亭子或皇亭子。
路东是条南北向的堤坝,在前方百米处有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