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厂不仅配备了最先进的安全设施,还在显眼位置立起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事故遇难者的名字和朱雄英的题词:\"以血为鉴,安全为本,人命至上,永记于心。\"
明仁宗二十四年秋,紫禁城东华门外,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缓缓而来。队伍不大,仅二十余人,却引得守门侍卫格外恭敬。这是朱雄英两年前派往欧洲的\"西学使团\",由科学院院士徐光启领衔,肩负着考察西方工业技术、采购先进设备和聘请专家的重任。
然而,入宫复命时,使团成员个个面色凝重,与出发时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
太和殿内,朱雄英早已等候多时。见徐光启带队进殿,立刻起身迎接:\"爱卿此行辛苦了,可有收获?\"
徐光启叹了口气,躬身行礼:\"回陛下,此行虽历经艰辛,收获却不尽如人意。臣已将详细情况写成奏折,请陛下过目。\"
朱雄英接过厚厚的奏折,挥退左右,亲自为徐光启斟茶:\"且先说说主要情况。\"
徐光启抿了一口茶,神情凝重:\"陛下,西方各国对我大明使团表面客气,实则设置重重障碍。英国政府以'技术保密'为由,明令禁止关键机械设备对我国出口,尤其是纺织、冶金等行业的核心设备;法国虽同意出售部分设备,却索要高达设备价值三倍的'专利费';德意志邦联愿意提供技术培训,却要求我大明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作为交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