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闭关,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我们既要有自信,也要有包容之心,吸收一切有益的外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大明的\"自强工程\"很快显现成效。一年后,第一台完全由本土技术制造的蒸汽机在南京试车成功;两年后,国产钢铁的质量达到了可以制造精密机械的水平;三年后,大明自主研发的纺织设备在效率上已经接近西方水平。
然而,技术追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内阁闭门会议上,朱雄英坦言:\"西方领先我们至少五十年,要在短期内完全赶上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自主创新。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日能够迎头赶上。\"
\"自强工程\"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更唤醒了民族自尊。曾经那位荷兰商人的傲慢言论被翻译成中文,在全国传播,激起了无数人的奋发图强之志。一时间,\"洗雪国耻\"、\"自强不息\"成为朝野上下的共同心声。
在推动\"自强工程\"的同时,朱雄英也没有忘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在万国阁增设\"中华文明馆\",系统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成就,让民众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博大精深。
\"技术可以学习,文明的根基却是独特的。\"朱雄英在给王守仁的信中写道,\"西方人轻视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身文明缺乏自信。自强,不仅是技术上的追赶,更是文化上的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