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些线条有多细?"一位领导抬起头,难以掩饰脸上的震惊。免费看书就搜:爱了小说网 wanben.info
"最细的部分,宽度只有人类头发丝的几百分之一,"李长生答道,
"约等于10微米。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还能做到更细,甚至达到1微米以下。"
另一位领导皱眉问道:"这样微小的电路,有什么实际用途?"
李长生微微一笑,指向一旁的展示台。
那里,放着两个电子设备。
一个是体积庞大的电子管计算机,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另一个则是一个只有手掌大小的奇怪装置。
"这是我们根据光刻机刻画的电路图,制作的一个简单的集成电路样品,"李长生指着那个小装置说,
"它的功能与那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的某一部分相同,但体积只有后者的几千分之一,耗电量只有万分之一,而可靠性则高出数百倍。"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按下了两个设备的启动按钮。
大型计算机轰鸣着启动,整个房间的灯光都因为电力消耗而微微暗了一下;而那个小装置则几乎悄无声息,只有一个小指示灯亮起,表明它己经开始工作。
"各位领导可以看看这两个设备的计算结果,"李长生指向两台设备连接的显示屏。
令人惊讶的是,两个屏幕上显示的结果完全一致,都是一系列复杂数学问题的解答。
但大型计算机用了近一分钟才完成计算,而小装置只用了不到一秒钟。
展示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演示,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预言,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被悄然打开。
……
李长生望向窗外,初夏的阳光穿过玻璃,在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轻声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赵刚疑惑地看着他:"什么挑战?光刻机不是己经成功了吗?"
李长生摇摇头:"光刻机只是工具,真正的目标是制造第三代计算机。有了光刻机,我们才能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才能实现计算机的革命性突破。"
他走向办公桌,拿出一叠厚厚的设计图纸:"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东西——龙国第一台第三代计算机。"
赵刚惊讶地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纸:"你己经设计好了?"
"刚完成初步设计,"李长生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接下来,就是将这些设计变成现实。"
七月的京城,骄阳似火。
研究院外的树上,知了声声不绝,仿佛在为这个炎热的夏天伴奏。
自从光刻机样机成功展示后,"曙光工程"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一座全新的研究基地在京城西郊拔地而起,各种先进设备被紧急调配过来,一批批精英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了团队。
在这座基地最核心的区域,一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内,李长生正专注地调试着光刻机的参数。
"微调光源功率,增加3%,"他对一旁的助手说道,眼睛一刻不离显微镜。
"己调整,"助手回答,"光源功率现在是97.3%。"
李长生仔细观察着显微镜下的图像,轻轻点头:"很好,刻蚀线宽更均匀了。继续监测,如果10分钟内参数保持稳定,就锁定这个设置。"
自从决定开发第三代计算机,李长生就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里。
为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设计了一套严密的研发流程,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几个关键阶段:首先是优化光刻机性能,然后是制造集成电路,最后才是组装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光刻机的优化工作异常艰难。
作为一种精密设备,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高——温度变化0.1度都可能导致光路偏移,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都可能破坏刻蚀图案的完整性。
"再扩大无尘区范围,"李长生对基地负责人说,"将整个光刻区都纳入最高等级的洁净控制。"
"这……会大幅增加成本,"负责人有些迟疑。
"必须这么做,"李长生坚定地说,"如果连这点尘埃都控制不了,我们就别谈制造集成电路了。"
在李长生的坚持下,研究基地投入巨资建造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无尘车间。
工作人员必须穿戴特制的防尘服、手套和面罩,经过多道气闸室才能进入工作区域。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