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生微微一笑:"正因为艰难,才值得我们去挑战。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跨越,都是在不可能中诞生的。六个月前,当我提出要在半年内研制出国产喷气式发动机时,很多人也觉得那是天方夜谭。"
曹将军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李所长,我理解你的雄心,但雷达技术比发动机更加复杂,我们连最基本的设备和人才都严重不足。"
李长生点点头:"是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但正如古人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元件开始,一步一步构建我们的系统。"
他走回黑板前,抓起粉笔,迅速画出一个示意图:"我提议使用磁控管作为雷达信号源。这是一种能够产生高功率微波的真空电子器件,技术相对成熟,我们有能力在短期内掌握其制造工艺。"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一位电子专家忍不住插话:"李所长,磁控管主要用于简单的微波设备,如雷达探测器和微波炉,用它来做精密的火控雷达信号源,精度和稳定性都很难保证!"
李长生点点头:"没错,这正是我们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我们需要对磁控管进行改进,提高其频率稳定性和输出一致性。同时,配合特殊设计的天线阵列,可以实现对空中目标的精确锁定。"
他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复杂的天线阵列图:"传统的单天线系统在跟踪高速目标时反应迟缓,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新型的相控阵天线,通过电子方式而非机械方式调整波束方向,大大提高目标跟踪的速度和精度。"
随着李长生的讲解,黑板上的图案越来越复杂,包括信号处理系统、目标识别算法、武器控制接口等一系列创新设计。整个系统的构思之大胆、之前瞻,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瞠目结舌。
"这...这简首是疯狂!"一位资深工程师忍不住说道,"李所长,你描述的系统比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雷达还要领先一代!"
李长生停下粉笔,转向众人:"不是疯狂,而是必然。当我们基础薄弱时,与其亦步亦趋地跟随他人,不如大胆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制昨天的武器,而是创造下一个时代的装备。"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所有人都在消化李长生抛出的这个惊人构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命。
曹将军站起身,走到李长生面前,目光灼灼地盯着这个年轻人:"李所长,你真的有把握在两三年内研制出这样的系统吗?"
李长生坦然迎上他的目光:"曹将军,如果按照常规思路,这个系统可能需要十年以上才能研制成功。但如果我们集中全国优势资源,采用分布式协同研发,并且大胆创新,打破常规思路,我相信三年之内可以看到成果。"
曹将军沉思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般地点点头:"好,我支持你的方案。但是,光学瞄准系统的研制也应该同时进行,作为短期应对措施。"
李长生表示理解:"这是明智的决定。我们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负责光学系统的改进和应用,满足前线的紧急需求。"
伊万诺夫教授起身,走到李长生面前,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说道:"年轻人,你的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疯狂。但正如你们龙国人常说的,'疯狂'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他转向其他人:"在我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我见过许多年轻人,但很少有像李所长这样既有远见又有实干精神的。如果他说他能做到,那么...也许他真的能做到。"
这番话来自一位资深的外国专家,无疑给李长生的方案增添了不少分量。会议室内的氛围开始转变,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为思考,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李长生走到伊万诺夫面前,真诚地说:"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教授。您带来的光学系统资料对我们依然非常宝贵,它将帮助我们理解瞄准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为前线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伊万诺夫拍拍李长生的肩膀,笑容中带着一丝复杂:"年轻人,我期待看到你的成果。也许有一天,北极熊国的工程师也会向你学习。"
会议结束后,绝大部分人己经离开,只有李长生和赵刚还留在会议室里。
"你今天的表现太出格了,"赵刚压低声音说,"首接否定北极熊国专家的建议,提出那么激进的方案,很多人会觉得你太狂妄。"
李长生摇摇头:"赵局,这不是狂妄,而是必须。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复制别人的旧技术,那样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真正的技术突破,必须要有创新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