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淞沪战场上,炎龙独立军与炎刃军浴血奋战之际,各方势力的动态深刻影响着战局走向。
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投入了大量兵力,总计约七十万之众。蒋介石期望通过这场会战,将日军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改变为由东向西,以避免日军迅速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同时也希望借此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涵盖了海陆空三军。陆军方面,集中了中央军精锐以及部分地方部队。其中,德械师作为国民党军队的王牌力量,装备相对精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他们配备了德式装备,如 MP18 冲锋枪、ZB26 轻机枪的仿制品等,在战斗初期凭借着较好的战术素养与武器优势,给予日军一定程度的抵抗。
然而,国民党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指挥体系存在混乱,各部队之间协调不畅。不同派系的部队为保存实力,有时会出现配合不力的情况。例如,在某一关键战役中,友邻部队未能及时增援,导致坚守阵地的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阵地失守。同时,后勤补给也面临困境,武器弹药、粮草等物资供应时常不及时,影响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空军方面,国民党空军虽积极参战,但飞机数量有限,且性能与日军相比存在差距。日军拥有先进的零式战斗机等,在空战中占据一定优势。尽管如此,国民党空军的飞行员们仍英勇无畏,多次主动出击,对日军舰艇和地面部队进行轰炸,为地面作战提供了一定的支援。
海军方面,国民党海军实力相对薄弱,面对日军强大的舰队,只能采取沉船封江等战术,试图阻止日军舰艇沿长江深入。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海上力量对比,但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行动。
此时,八路军尚未首接参与淞沪会战。但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淞沪战场的作战。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破坏日军的交通线、通讯设施等。
以平型关大捷为例,八路军 115 师在平型关设伏,成功伏击了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一部。此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通过这种敌后作战方式,八路军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使其无法全力投入淞沪战场,从战略上呼应了淞沪会战,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淞沪会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使全民族抗战的意识进一步觉醒。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民众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军需物资;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募集捐款;广大农民踊跃为前线军队送粮送物,甚至有许多青壮年主动报名参军,奔赴抗日战场。
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在战火中积极协助军队作战。他们为部队提供情报、修筑工事、救护伤员。许多民间组织自发成立了担架队、运输队,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全民抗战的态势,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妄图通过淞沪会战,迅速占领上海,进而威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陆军的多个精锐师团,如第三师团、第九师团等,海军舰艇在长江口外集结,空军也频繁出动战机进行轰炸。
然而,日本对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和战斗能力存在严重误判。他们以为可以轻易拿下上海,却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淞沪会战的激烈程度远超日本预期,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使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代价。随着战事的拖延,日本陷入了战争泥潭,兵力分散、补给困难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也为其后续的作战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林宇深知在复杂的局势下,与各方势力保持良好互动至关重要。对于国民党军队,炎龙独立军积极配合友军作战,听从统一指挥,同时也利用自身优势,为国民党军队提供一些战术建议和情报支持。例如,炎龙独立军凭借对周边地形的熟悉,帮助国民党某部找到了一条隐蔽的迂回路线,成功对日军进行包抄,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林宇也警惕国民党内部部分势力可能对自己部队的打压和排挤,因此在与国民党军队合作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注重自身部队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八路军,林宇虽未与他们在战场上首接协同作战,但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十分钦佩。他派遣炎刃军的部分成员前往八路军根据地学习交流,借鉴八路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炎龙独立军和炎刃军的作战策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