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龙独立军、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成功弥合内部矛盾,合作愈发紧密,在战场上协同作战,屡创佳绩。而这一局势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内抗战格局,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各方势力基于自身利益,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动作。
三方合作紧密后,作战行动更加协调高效。在一次针对日军重要交通枢纽的战役中,八路军提前发动群众,对周边道路进行巧妙破坏,延缓日军增援部队的推进速度。炎龙独立军则派遣特种部队,趁夜渗透到日军防御核心区域,悄然清除关键岗哨,并安置炸药。待国民党军队以强大火力正面佯攻,吸引日军主力注意力时,炎龙独立军特种部队引爆炸药,瞬间打乱日军防线。国民党军队抓住时机,迅速发起总攻,八路军也从侧翼包抄,三方紧密配合,成功夺取交通枢纽,歼灭大量日军。
类似的协同作战不断上演,日军在各方联合打击下,防线不断收缩,士气低落。中国军队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国内抗战形势得到显著改善,民众抗战热情空前高涨。
苏联一首关注着中国战场的局势,中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协作让苏联看到了日本在远东地区被进一步牵制的希望。苏联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力度,除了继续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坦克、火炮等,还派遣更多军事顾问来华。这些顾问不仅为国民党军队提供战术指导,也深入八路军和炎龙独立军营地,分享苏联在大规模战争和特种作战方面的经验。苏联期望中国抗日力量能继续保持团结,将日军牢牢钉在中国战场,减轻其在远东地区面临的军事压力。
美国国内对中国三方合作态度不一。部分政客和商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中国抗战胜利后能成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他们主张加大对中国抗日力量的支持,提供更多物资援助,以加快日本的战败。然而,也有一些势力担心中国抗战胜利后,会出现一支强大的、不受美国控制的力量,影响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因此,美国在对中国援助上持观望态度,虽未明确加大援助力度,但也通过一些民间渠道,向中国提供了部分物资和技术支持。同时,美国密切关注中国内部局势发展,试图在战后的中国事务中谋取最大利益。
英国在远东地区有着自身的利益考量。一方面,英国希望中国抗日力量能够继续抵抗日本,保护其在华利益,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英国自身在欧洲战场面临德国的强大压力,资源有限,无法对中国提供大规模援助。因此,英国采取了维持平衡的策略,通过外交途径对日本进行有限谴责,同时向中国提供一些有限的物资和经济援助,如提供少量先进通讯设备等,以表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并不希望过度卷入中国内部事务,以免影响其在欧洲的战略布局。
日本的盟友,如意大利和德国,对中国抗日力量的团结深感忧虑。他们担心中国战场局势的逆转会影响日本在亚洲的战略地位,进而影响轴心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意大利虽深陷欧洲战场,但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怂恿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施压,干扰中国抗日力量的合作。德国则密切关注中国战场动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对日本的支持策略,以确保轴心国在亚洲的利益。然而,由于自身在欧洲战场的困境,他们对日本的实际支持能力也十分有限。
在这国际风云变幻之际,炎龙独立军、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巩固合作的同时,也需应对来自国际各方的复杂态度和潜在影响,在艰难的抗战道路上,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