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林思成的手指点着桌子,一下一下的敲:
“李贞,胎泥备制:祁门高岭土70%、景德镇麻仓土25%、陈化藕粉泥5%……重点:添加0.3%头发灰(明代秘方,增强韧性)……”邵启华(商妍学生,硕士)协助:青石臼捶打360次,重点:顺时针90次逆时针90次,循环4遍……加温陈腐,温度区间:40-60度……重点:杉木桶陈放,每十分钟翻搅一次……”“苗新(硕士),记:一、胎泥加碎瓷粉,过100目筛,用骨压子压实。二、纯胎泥制备:三揉九捏……三、胎泥浆,滤布过滤……”“姜元山(博士),钴料制备:回青料加石子青,比例三比七,用青瓷片研磨……调色验证,试片烧制观察特征……”“冯琳:熟桐油加松烟墨,重量比三比一……”“工具……”刚说了两个字,林思成下意识的顿住:五个助手,竟然全部安排完了算了,自己来吧。?x-q^k-s¨w?.\c^o′m′他脱下手套,走向工具箱。台下,商妍和王齐志面面相觑。前者是不太懂,虽然说懂一点,但信息量太多太集中,王齐志的脑子一时没转过来。后者是惊呆了……是真的惊呆了。起初,商妍还感叹了一下,心想林思成直呼其名,把师兄师姐的称呼全给省了,但反倒越有范儿了。听到胎泥、钴料,乃至桐油时,商妍还叹了口气,心想林思成是没苦硬找苦吃:今天这青罐是非补不可随后,看到林思成一样一样的拿着工具:金刚刀、竹根凿、度形规、鱼形模……她才反应过,林思成要干嘛:雕胎修复。说直白点:用木器才会用到的“榫卯结构”的形式,把因为酥化而缺损的瓷胎补起来。别说会,商妍见都没见过,就在古籍上看过两眼。甚至于要不是看到极有辩识度的度形规、鱼形模,她甚至都想不起来。眼睛下意识的一突,又倒吸了一口凉气:林思成,老师今天真就长见识了心里惊的不要不要的,但她反应极快,三两步上了台。 王齐志后知后觉,紧紧跟在后面。而后,商妍压低声音:“姜元山,你去协助林思成,钴料我来……王齐志,你准备工具……”话还没说完,林思成头都没抬,只是摆了摆手:“不用,你们记录就好!”看着他赶苍蝇一样,商妍怔了怔,又撇撇嘴。随后下了台,商妍拿起摄像机遥控器,距离调的更近,像素更为清晰。王齐志装模做样的拿起冯琳丢下的笔记本,一脸茫然:“你撇什么嘴”商妍继续撇:“他嫌咱俩碍事!”王齐志怔了好几秒,给徒弟找理由:“你一声不吭的就往台上冲,冲上去就插手瞎指挥,搁我我也嫌碍事!”你懂个屁商妍“呵呵”一声,指着大屏幕:“你知不知道你学生准备干啥雕胎……”王齐志怔了一下:“这不是清代的浮雕瓷上釉前的工序吗”“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咋就这么笨”商妍有点着急,连说带比划,“榫和卯知不知道林思成准备用这种方法,把缺损的部分补起来……姜元山(博士)压根就不会……不,他听都没听过!”王齐志瞪着眼睛张着嘴,愣了好久。“家具和房梁用的那个榫和卯”“废话!”厉害了,我的徒弟别说商妍的学生了,老师我也没听过……王齐志猛呼一口气:“具体怎么补”商妍翻了个白眼:我咋知道我要知道,就不会惊成那样了……“意思就是……没人会”“有!之前是陈万里,孙赢州,冯先铭。现在是他们的几位学生……”商妍岔开五根手指,“活着的就这么多,全在故宫……王齐志,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王齐志的眼皮止不住的跳:他不知道雕胎修复,但至少知道商妍提到的那三位:现当代鉴定界的泰斗,瓷界泰斗,古陶瓷研究界的顶级专家。只说一点:如今国内执行的馆藏陶瓷品级,及鉴定级别,就是这三位划分和制定的。恰恰好,三位全部受故宫邀请,曾任瓷器文保修复研究员。三位教的的徒弟不少,但技术最顶尖的仍在故宫。但那地儿有些传统,特别是文保修复,一直延续师徒制。说直白点:真传私授,所谓的学生,就只能打打酱油。所以,商妍才说:会的,还活着的就五位,全在故宫。说问,林思成长这么大,连西京都没出去过,从哪学的王齐志斩钉截铁:“书上!”商妍怔住,哆嗦着嘴唇,一句“放你娘屁”涌到了嘴边。王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