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82章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第182章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雕胚师的脸更烧了,但就一会儿和功夫,林思成已经划完了轮阔。

依旧是牡丹,依旧是缠枝纹,依旧是蕉叶纹饰边。

但更快,比之前更快。好像空无一物的瓶胎上有无数他们用眼睛看不到的纹线,林思成只是在照着描。

图案渐渐成形,再仔细对比,感觉和之前削掉的那一层,压根就没什么两样?

不管是技术高一层的王虹,还是技术只是普通的其他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吐槽:反正加一块,也没林思成高。

三两下划完,林思成开始刻,依旧沙沙有声,转盘上的胎渣越来越厚:

“越窑深剔刻技术源自于先秦战国时的错金银:即采用垂直深刀剔除纹饰外的胎土,形成斜面……特点是刀法深峻,立体感强。′w·a_n\z~h?e*n.g-s¨h`u?.′n/e¨t.

之后传承于定窑,衍生出线刻技术,特点是刻划并用,深浅渐变。同时期传承于耀州窑,又洐生出双刀法……特征更明显:浅浮雕渐变层次,形成深浮雕,线条刚劲犀利……”

“所以,如果从传承脉络而言,耀州工更近近于越窑:同样为薄胎,同样深剔,同样是直刀深挖,同样是剔地成斜……”

“但区别也很大:越窑是高浮雕,棱是棱,角是角,虽然立体感更强,却失于圆润。耀州工则为深浮雕,即先单刀侧入(45度斜切),再双入正刀(垂直切入)……

说直白点:在定州浅浮雕的基础上,用越窑剔地成斜的高浮雕技法,形成渐变层次:即新耀州瓷深浮雕……

因为刻痕有深有浅:深处积釉多,则色暗,浅处积釉少,则色浅……正是这种色变效果,形成耀州窑青瓷独特的光暗效果……”

林思成不疾不徐,侃侃而淡,一群人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之前的震惊、愕然,以及赧然,全部化成惊疑:原理他们当然懂,且不要太懂,因为他们研究的就是这个。

既便学习时间最短的王虹,也已经有七年之久。

但问题是,林思成为什么也这么懂?

单刀侧入、双入正刀、剔地成斜、浅浮雕浅变层次,既为深浮雕……短短二十来个字,却是耀州窑刻工的精华和核心。

包括根据积釉深厚,呈出明暗效果,这些更不算秘密,古文献上就有。

而知道归知道,那怕你当面告诉他,耀州瓷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他顶多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再要让他刻,他能刻出来个锤子。

但他们感觉,林思成应该会。

因为孟所长新创的新耀州瓷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雕胎法,就是在越窑的剔地成斜的基础上,融合了定窑的深浅渐变。

就他刚刚说的那八个字:单刀侧入,双入正刀。

但字少,不代表工艺技术不复杂:你要么跟着孟所长直接学耀州工,要么学会定窑工和越窑工,再融汇贯通。

问题是,哪有那么好学的?

定窑也就罢了,技术已复原,又重新立了窑,有资料可查,有物料可用。再花费点代价,也应该有人教。

但越窑就只有技术,想学,你得自己摸索。但这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化课,记性好就行。这是手艺,你得一遍一遍的练,一次一次的试错。

而且没有现代仿品,只能找真的越釉秘色瓷当样本和物料,对照着慢慢摸索。

但那玩意,一件就是几十上百万,那怕是碎瓷片,一斤都得好几万。所以,这不仅仅是悟性要极高,耗多长时间的问题,而且要海量的金钱。

那林思成是怎么学会的?

不知道。但他们至少知道,能学会定窑工,甚至还会越窑工,那学耀州工,就如水到渠成。

至少,样本物料有的是,还贼便宜:差的一件百多块,好的一件也才上千块……

一时间,一群人面面相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刘东的脸上像是上了彩,一会儿红,一会儿青,又一会儿白。

但话说来,他既然会,又何必又费时间又费钱,专程跑来学一趟。

甚至于,还受了二十天的窝囊气?

所以,肯定还不会……

胡乱猜忖,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小时。

还是那樽素胎,还是牡丹缠枝纹,还是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造型。

但视觉感官却截然不同:纹饰有棱有角,更为立体……越窑深剔刻,高浮雕。

再仔细对比,与刚刚送入窑的那批有什么区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