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一日,江明镜看到了民间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也看到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和底层艺人的困境。回宫路上,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成形。
次日早朝,江明镜宣布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朕欲举办'弘阳文化艺术节',广邀天下艺人、学者参与,为期半月。地点设在皇城前的广场,对全体百姓开放。\"
卢远山当即反对:\"陛下,此举耗费巨大,且鱼龙混杂,恐生事端!\"
\"卢爱卿多虑了。\"江明镜早有准备,\"经费从朕的内帑支出三成,其余由商家赞助。至于安全,增派禁军维持秩序即可。\"
见皇帝态度坚决,卢远山只得退而求其次:\"既如此,老臣建议规模适当缩小,先在城内几处场地试行...\"
\"不,就要办得盛大。\"江明镜斩钉截铁,\"要让天下人看到弘阳文化的繁荣!此事不必再议,即日起由礼部牵头筹备。\"
退朝后,卢远山回到府邸,脸色阴沉。几位心腹官员已在书房等候。
\"大人,难道就任由皇上胡来?\"一位官员愤愤道。
卢远山冷笑:\"急什么?筹备如此大型活动,岂是易事?传话下去,各部配合可以,但不必太积极。特别是户部,每一文钱都要严格审核。\"
与此同时,江明镜召见了礼部尚书和几位亲信大臣。\"朕知道阻力很大,\"他目光炯炯,\"但这次艺术节必须成功。你们放手去做,遇到困难直接禀报朕。\"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但阻力很快显现。申请经费被户部以各种理由拖延;招募的艺人频频被其他贵族高薪挖走;甚至民间开始流传\"艺术节是为选妃做准备\"的谣言。
最严重的危机发生在艺术节前十天。负责舞台搭建的工匠集体罢工——有人散布消息说朝廷不会支付工钱。
江明镜闻讯震怒,立即召见卢远山:\"朕拨的款项为何迟迟不到位?\"
卢远山一脸无辜:\"陛下明鉴,户部正在按程序审核,以防虚报冒领...\"
\"够了!\"江明镜拍案而起,\"传旨:即日起,艺术节筹备由朕亲自督办,所需款项直接从内帑支取,事后再与户部结算!\"
就在江明镜准备动用私房钱救急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北方商会会长赵鸿志主动请见,表示愿意赞助艺术节。
\"陛下,\"这位富商恭敬道,\"小民虽为商贾,亦知文化之重要。北方商会愿出资五万两支持艺术节,只求能在会场设立几个商铺。\"
江明镜大喜。赵鸿志是北方商业巨头,与卢远山代表的南方士族素有嫌隙。他的加入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打破了保守派对经济命脉的垄断。
艺术节开幕当天,盛况空前。皇城广场上人山人海,各式表演同时在不同舞台展开。皮影戏、杂技、戏曲、说书等传统艺术与新兴的话剧、画展同台竞技。商贩区更是热闹非凡,赵鸿志带来的北方特产被抢购一空。
江明镜微服走在人群中,听着百姓的欢声笑语,心中欣慰。在一个小舞台前,他看到了那日街头遇见的年轻画师。年轻人正在展示一组新作,周围观众啧啧称奇。
\"这画风前所未见啊!\"一位老者赞叹。
年轻人腼腆地笑:\"多亏朝廷开放了艺术学院的特招通道,我有幸得到名师指点。\"
不远处,那位皮影老艺人也带着全新的装备在表演,观众比往日多了十倍不止。
正当江明镜沉浸在这喜悦中时,侍卫匆匆赶来耳语几句。江明镜脸色微变,快步来到广场边缘——卢远山带着几位官员站在那里,面色阴晴不定。
\"卢爱卿也来欣赏民间艺术?\"江明镜笑问。
卢远山勉强行礼:\"老臣...特来观摩陛下倡导的文化盛事。\"
\"那正好,\"江明镜指向熙攘的人群,\"卢爱卿请看,这些百姓脸上的笑容,可值千金?据朕所知,今日商税收入已是平日的三倍有余。\"
卢远山望着热闹的场景,沉默良久,终于深深一揖:\"陛下圣明,老臣...受教了。\"
艺术节持续了十五天,吸引了数十万民众参与,带动周边商业繁荣,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闭幕当天,江明镜在朝堂上宣布成立\"弘阳文化发展司\",专门负责统筹全国文化事业,并任命了几位在艺术节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官员负责。
卢远山这次没有反对。艺术节的成功让保守派失去了反对的理由,更让许多中立官员转向支持文化发展。朝堂上的力量对比,正在悄然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