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大明:从反骨皇孙,到永恒帝王 > 第170章 外交棋局,平等互利

第170章 外交棋局,平等互利

"女子也是国之栋梁,岂能长期蒙昧无知?"朱雄英在批复女学堂奏章时写道,"古有卓文君、李清照等才女,足见女子智慧不逊须眉。/6?妖+墈\书~蛧′ ,勉^废_粤¢黩·今设女学,既可培养贤妻良母,亦可使巾帼之才得以施展。"

京城明德女学堂开学首日,朱雄英派皇后亲临致辞。皇后温婉发言:"女子若明,则家国皆明。今日诸位入学,既是个人之幸,亦是国家之幸。愿诸位勤学不辍,他日无愧于巾帼之名。"

这一举措在保守士大夫中引起更大非议,不少人指责这是"乱伦常、坏纲纪"之举。面对质疑,朱雄英没有退缩,而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女学发展,命令工部为女学堂修建专用校舍,并从宫中拨出藏书充实图书馆。

教育改革推行三年后,初见成效。新式学堂培养出一批通晓古今、融会中西的新型人才。在明仁宗二十九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位出身寒微的江南学子凭借精湛的算学和务实的治水方案获得了殿试第一名,被朱雄英亲自点为状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大明科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女性成员。她们大多毕业于明德女学堂,在医学、天文等领域展现出非凡才华。+齐¢盛_晓¢说*惘¢ ~首-发?其中医学生赵梦兰研制的伤寒新方,在一场疫情中挽救了数百人性命;天文学生陈星仪则协助改进了历法计算,使预测更为精准。

此时,新旧之争己渐趋缓和。不少原本的反对者亲眼目睹了改革成果后,态度有所转变。一位曾激烈反对的老学究在参观新式学堂后感慨:"学贵求实,教育之道确不能固步自封。今观新学培养之才,虽与传统有别,却也不失其用。老夫之见,或有偏颇。"

明仁宗三十年春,朱雄英在京城举办了全国教育大会,各省学政、名校教习及杰出学生代表悉数与会。会上,朱雄英发表了重要讲话:

"教育乃立国之本,人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回顾三年来的教育改革,我们既取得了可喜成果,也面临诸多挑战。新旧之争,或许永无定论,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无非是培养有用之才。什么是有用之才?既能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掌握时代所需知识的人,方为真正有用之才。唯有培养既懂传统又通新知的人才,大明才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x!t¨x′x-s′.~c^o,m*"

讲话结束,全场起立鼓掌。朱雄英环视着这些教育工作者和青年才俊,眼中充满希望。他知道,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但前方己现曙光。

会后,朱雄英在《治国札记》中写道:"变革之路常艰难,守旧之声必重重。然教育关乎国运,不容半点迟疑。今日所播种子,他日必成栋梁。愿我大明学子,既承国学之根本,又取世界之精华,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明仁宗三十一年春,京城紫禁城外,一场盛大的出使仪式正在举行。朱雄英亲临现场,为即将启程的欧洲使团送行。

"王爱卿,此行重任在肩。"朱雄英郑重地对王守仁说道,"你们不仅代表朕,更代表我大明。西方人习惯了高高在上,今日你们去,要让他们明白,东方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者。"

王守仁躬身行礼:"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我等此行,定当不卑不亢,展现大明新貌。"

使团阵容极为豪华,除王守仁外,还有科学院院士徐光启、工部侍郎李明、翰林学士张子仪等朝中重臣,以及精通外语的年轻学者多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使团携带了大量精心挑选的国礼:大明自制的精密天文仪器、最新研制的双融彩瓷、江南特产的顶级丝绸,甚至还有一台微缩版的蒸汽机模型。这些物品既是礼品,也是展示大明工艺水平的载体。

自"自强工程"实施以来,大明国力稳步提升,引起了西方各国的重新评估。一些有远见的西方政客己经开始主张与这个东方大国建立更为平等的关系。正是抓住了这一微妙变化,朱雄英决定派出高级使团访问欧洲,争取平等对话地位。

"国际舞台无永恒朋友,亦无永恒敌人,唯有永恒利益。"朱雄英在送行前对使团成员说,"我大明不求称霸,但绝不容他人欺凌。此行你们要秉持'平等互利'原则,既不屈从,也不盲目对抗。"

使团启程后,朱雄英更加关注国际动态。他命令礼部和兵部每日汇报各国最新情况,并在万国阁增设"世界形势图",用不同颜色标记各国与大明的友好程度和潜在威胁。

三个月后,第一批使团报告从伦敦传回。王守仁在信中详述了使团在英国的经历:

"抵达伦敦时,英方派出外交大臣亲自迎接,规格之高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