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寒意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狠狠地刺穿了厚重的云层,风雪肆虐,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渲染成一片苍茫的白色。+1¢5/9.t_x?t\.*c-o·m*
城外,沈砚之率领的队伍如同鬼魅般穿梭在雪原上,消失在夜色的帷幕中。
先前擒获的叛徒,此刻正被严密押送回京,等待他们的,将是林清梧的审判。
林清梧的房间里,昏暗的烛光摇曳,映照着她清冷的面容。
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影墨笺”,眼神专注而深邃。
这神奇的笺纸,是她用“墨韵通灵”之法炼制而成,能够显现出隐藏的文字,如同古代版的“照妖镜”,能照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魑魅魍魉。
当她将那封异族密信和北狄青年所写的策论放在一起,用影墨笺一照,笺上浮现出一行行暗红色的文字,如同血迹般触目惊心:“北狄王庭欲借大胤新政之机,联合西戎共伐”。
好一个“三英战吕布”!
林清梧不禁冷笑一声,将密文收入雕刻着凤凰的木匣中,递给沈砚之。
“我们,该回京了。¢w′o,d!e*s¨h^u-c′h¢e.n`g?._c?o?m′”林清梧的声音轻柔却坚定,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魔力。
沈砚之接过木匣,郑重地点了点头,“这一战,避不开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决绝的意味。
他将木匣贴身放好,转身看向窗外,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黑暗,看到远方即将燃起的战火。
翌日,林清梧和沈砚之启程南归,马车缓缓行驶在通往雁门关的官道上。
车厢内,林清梧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暗中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行至雁门关外,他们夜宿驿站。
驿站简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霉味。
林清梧借着昏黄的烛光,翻阅着驿卒送来的文书。
突然,她手中的“影墨笺”微微发烫,仿佛在提醒她什么。
她不动声色地将文书放在笺上,一行隐秘的文字浮现出来:“大胤文相归期已定,北狄密使将至”。
林清梧心中一凛,不动声色地将文书放回原处,暗中命影卫加强戒备,并在驿站周围布下天罗地网,只等猎物入网。^b-i!x′i+a.6*6!6-.¨c,o+m!
夜幕降临,沈砚之察觉到驿站外有异族气息,便借夜色掩护,亲自带队巡查。
他发现驿站后山有伏兵的痕迹,判断刺客将在途中设伏。
他并没有声张,而是命“烽火令”旧部换装成驿卒,假扮送粮队伍,埋伏在必经之路上,准备来个瓮中捉鳖。
次日清晨,林清梧一行人再次启程。
她故意放慢车速,引诱刺客现身。
行至一处山道时,箭雨骤起,数名伪装成山贼的异族刺客从林中冲出,如同饿狼般扑向马车。
“哼,雕虫小技。”沈砚之冷笑一声,早已埋伏好的“烽火令”旧部以盾阵迎敌,箭矢如同雨点般射向刺客。
沈砚之则亲自迎战刺客首领,剑光一闪,刺客首领应声倒地,一剑封喉。
林清梧稳坐车厢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她取出袖中银针,精准射出,封住一名潜伏在车旁的刺客退路。
她虽未亲自出手,却以冷静的判断指挥影卫迅速控制局势。
刺客被俘后供出,此次行动由一名自称“北狄密使”的人直接下令。
林清梧命人将刺客押解回驿站,准备进一步审问。
夜深人静,林清梧将刺客的供词和驿站的文书放在一起,仔细端详……
“砚之,”林清梧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你说,这‘北狄密使’,究竟是何方神圣?”
夜已深,驿站的房间里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昏黄的烛光映照在林清梧脸上,勾勒出她冷峻的轮廓。
摊开在桌上的,是刺客的供词,还有那份驿站看似普通的文书。
这两样东西,就像拼图的两块碎片,在她手里逐渐拼凑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
“北狄密使”……这个名字反复出现在刺客的供词中,像一根刺,扎在林清梧心里。
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一下,两下,三下……节奏越来越快,仿佛在敲打着某种看不见的屏障。
她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北狄青年闪烁的眼神,驿站文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