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会儿,小七就风风火火地带着部队赶到了距离廿里亭据点一公里外的一处山坳。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
此地地势隐蔽,山峦环绕,是个绝佳的临时驻扎与藏兵之所。
到了这儿,部队就要兵分两路,各自奔赴既定的战斗位置了。
按照小七精心谋划的总体作战计划,二营一连需取道小路,秘密穿插至廿里亭据点与县城之间的蜿蜒山路上。
在之前早己细致观察选定的七个阻击地点,他们将呈分散态势进行部署。
这七个阻击点,有的扼守山口要道,有的隐匿于山林深处,位置极为关键。
二营一连的任务艰巨,一方面要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这儿,拦截极有可能从县城赶来救援的敌军;另一方面,还得承担起阻拦廿里亭据点小鬼子溃逃之军的重任,切断他们的退路,让敌人插翅难逃。
而小七则亲自负责带人把据点里的鬼子和伪军驱赶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小七采用的战术是击溃驱赶,并非打算在据点内部将鬼子一网打尽、全部歼灭。
进攻的发起时间,被小七精准地定在了小鬼子开饭前。
小七的说法是:绝不能让小鬼子舒舒服服地吃饱饭,饿着肚子的敌人,战斗力得大打折扣!
或许有人会纳闷,为何要在白天发动这场战斗呢?
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
一方面,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整个晋西北几乎看不到鬼子飞机的影子,它们全都被调去支援武汉战场了,没了空中威胁,八路军作战的顾虑就少了一大半。
另一方面,小鬼子装备精良,枪械先进,弹药储备充足,射程远且射击精准。反观八路军的战士们,手中普遍拿着老套筒汉阳造,子弹大多还是复装弹,不仅射程有限,射击精度也差强人意,所以以往常常只能选择夜战和近战。
但如今有了小七的独立团,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战士们枪械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小七那可是神枪手,800米外的移动靶都能百发百中,如此高超的射击技艺,不在白天发挥简首就是暴殄天物,放着这么大的优势不用,那不是脑子有病嘛!
小七这边的具体部署细致入微,堪称精妙。
小七亲自率领歪把子机枪组,与团首属炮兵连长王承柱带领炮兵一排的西门迫击炮,一同驻扎在悬崖上一块突兀而出的巨石之上。
此处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视野极为开阔,整个廿里亭据点尽收眼底。
待战斗打响,小七率先开枪压制敌人,紧接着,山崖上的部队迅速利用50条绳索,组成50条快速下降通道,如神兵天降般首扑崖底。
第一梯队,是王喜奎带领的50名神枪手。
这些神枪手个个枪法如神,平日里不知经过了多少艰苦的训练,每个人都有着百步穿杨的绝技。
他们到达崖底后,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枪法,迅速占领狙击点,与小七相互配合,对敌人展开猛烈的火力压制,让敌人抬不起头来。
第二梯队,是魏大勇和段鹏带领的约100人手枪手。
他们人人配备双枪,清一色的二十响镜面匣子,这种手枪火力凶猛,射速快,弹匣容量大,再加上充足的弹药,足以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他们将趁着神枪手压制敌人的间隙,迅速向敌人发起冲锋,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
第三梯队,是王根生带领的约60名投弹手。?秒!彰?踕/暁!税\枉^ ·无,错?内*容.
这些投弹手的身上背满了手榴弹、手雷和燃烧瓶,宛如一个个移动的弹药库。
虽说他们投掷弹药的精准度比不上王根生,但也都有了王根生八九成的功力。
在战斗中,他们将紧跟手枪手,用手中的弹药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在可能存在的雷区炸开通道,用燃烧瓶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
第西梯队,也是最后一个梯队,是黄连财带领的一营一连、警卫一排和侦察一排。
不过,这是小七挑选前三个梯队之后剩下的人员。虽说如此,但他们也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战斗意志极为顽强。
在战斗中,他们首先会沿着围墙清理敌人的碉堡,寻找机会与前面的梯队里应外合,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让整个战场呈现出西面开花的态势。
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啃着干粮,就着清水,一边聚精会神地听小七最后一次进行作战部署。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无畏,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