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数据真的很可怕,因为小老二下个学期就要开始学习英语了,所以我想着能不能给他找一些学习资源,让他经常听一听,磨磨耳朵,对英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等着以后上英语课的时候不至于上来太懵。~£D咸¥?鱼?;看??书± {e首2?2发+<
被现在的英语教材吓坏了,没有字母的学习,也没有没有单词的学习,上来就是长句子,就是各种对话。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让孩子上什么早教班啦,什么乱七八糟的课。
说实话,像我们这类父母算是不太尽责任的,人家同样是下学期要学习英语的孩子,早就已经开始各种英语辅导班了。
像我们这种一直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家长,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自己并不想上各种英语辅导班,另一方面主要是家长觉得这个英语的难度不大,不至于给孩子再加一个辅导班的负担,
就这么的跟着孩子叨叨了几句,然后我的手机上就开始铺天盖地的给我发送购买磨耳朵英语的视频。×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不说是哪个老师了,反正网上给我发送的视频,看看他们对于我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远远的大于了我这个做家长的。
其实“磨耳朵”这个词,我还是从网上给我推送的视频里面看到了、学会了、然后才说这个词的。
磨耳朵,说白了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英文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里面多听,最好是能够跟着这个语言环境张开口说,时间长了自然有了语感,再认识一些单词,听那些句子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个方法其实我也挺喜欢的,我觉得这种语言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助力的。+天.禧·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_
但是偏偏自家娃子们不这样想,不论是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是以儿歌或者是动感的音乐旋律呈现出来的这些东西,孩子们都不感兴趣。
因为这个磨耳朵需要有一定的耐心,要拿出时间在这个相对让人感觉不那么舒适的环境里面去听,比起网上那些热热闹闹的视频,还有游戏,自然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了。
想想给孩子们学习,希望他们通过磨耳朵这种方式来进行,其实我昨天早晨在听先生讲课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在学习。
不能说学习的热情不高了,只能说时间长了,虽然仍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变,但是难免有一些话听熟了,听顺嘴了,就不想拿着笔去记一下,偶尔的先生讲课的时候,当他卡顿的时候,他想说的那些话我都在心里面默默的能给接起来。
即使是这个样子,我也不认为我学习程度的可以了,我还是坚持每周认真的听课,每一节课都要好好的听。
翻盘的时候,有的时候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忍不住拿先生的话,或者是用先生理解的态度来想一想:如果先生遇到了这件事情了,他会怎么做?他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他是如何讲这个事情的?
当用这种方法试着去分析的时候,就发现好多事情,用先生的思维云淡风轻的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或许这就是磨耳朵所带来的好处吧。
再想想今天跟单位里一位同事讨论,我们每周必须要进行的1~2次的学习,这种集中学习成了我们单位的常态,每周必须进行。
我跟他们讨论这个学习必须进行的必要性,同事说其实这种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谈及原因,他说这种学习其实对我们就是一种保护,就是把一些平时让你自己学习的资料拿到集中学习的地点,让你被动的学习。
知道你不会去主动学习,那么让你被动的去学习,相当于给你耳提面命,只要你的耳朵划拉一点东西,这些东西的关键时刻就可以保护你。
我想了一下,其实这也是一种磨耳朵的效应,经常性的跟你讲这些东西,学习这些资料,当你的耳朵里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些东西的时候,遇到需要的情形,你就会忍不住的张嘴说出来。
就像小时候老师让我们背诵古诗,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古诗的译文能理解吗?对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能明白吗?其实一点也不理解,只是读的次数多了,顺嘴就把它给说出来了。
这些都是磨耳朵的功效,其实猫耳朵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真的可以利用起来。
我认为有必要的话还是要跟娃子们好好的沟通一下,能有这么一个环境,对于学习来说的确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