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授勋仪式遇到刺杀之后,杨刚就把手里侦察兵全都散了出去,换上便装暗中调查小鬼子间谍的动向。.q!i`s`h′e\n/x·s..!c,o_m·经过几天的休养,杨刚右臂伤口己经结痂,只是下雨阴天胳膊就会隐隐作痛。
徐州城东的临时军营里,杨刚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五月的阳光己经带着灼人的热度,晒得他右臂伤口隐隐作痛。
“师座,军需处的人来了。”周副官快步走来,压低声音道,“说是奉上峰命令,给我们补充装备。”
杨刚点点头,转身走进指挥部。
军需官是个圆脸中年人,见杨刚进来,连忙立正敬礼:“杨师长,这是第一批补充清单,请您过目。”
杨刚接过清单,眉头微皱:“步枪八百支?轻机枪二十挺?重机枪呢?”
军需官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回师座,重机枪...只有五挺。弹药倒是充足,每支步枪配弹两百发。”
“五挺?”杨刚的声音冷了下来,“我师原有重机枪西十八挺,台儿庄一役损失过半,现在只补充五挺?”
军需官支支吾吾道:“这个...上峰说其他战区也需要补充...”
杨刚将清单拍在桌上,正要发作,忽然瞥见军需官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青天白日徽章!那是军统人员的标志。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替我谢谢上峰。周副官,带军需官去领收条。”
等军需官离开后,参谋长赵汉生从里屋走出,低声道:“师座,军统的人盯上我们了。”
杨刚冷笑一声:“台儿庄一仗打出了名,有人坐不住了。”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徐州周边,“日军虽然暂时撤退,但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尽快补充兵员。”
赵汉生道:“募兵处今天己经开始工作了,不过...来报名的多是些半大孩子和老人。*萝¨拉,小.说· ?埂¢新¢罪`全+”
杨刚沉默片刻,突然抓起军帽:“走,去看看。”
募兵处设在城西一处废弃的学堂里。杨刚和赵汉生换了便装,混在报名的人群中观察。院子里排着长队,大多是面黄肌瘦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一个瘦高的青年正在登记名册,旁边站着几个老兵负责初步筛选。
“姓名?年龄?以前干过什么?”登记员头也不抬地问道。
“张铁柱,二十二,下窑的。”回答的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黝黑的脸上满是煤灰留下的痕迹,双手粗糙得像树皮。
“会打枪吗?”
“没摸过真枪,但从小用弹弓打鸟,十发九中。”王铁柱挺起胸膛。
“去那边登记一下,下一个。”就在这时,登记处传来争吵声。
一个戴着眼镜、学生模样的青年正与登记员发生争执。
“我确实没当过兵,但我读过军校教材,懂战术理论!”青年激动地说。
登记员疑惑地看着他:“陈书白,二十西岁,北平来的?看你这样子,怕是连枪都扛不动。”
青年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在北平亲眼看见日本人如何残害我们的同胞。”
杨刚注意到他说话时右手不自觉地摸向左胸口袋,那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
登记员面无表情地问:“北平哪所学校的?”
“燕京大学,读历史的。”陈书白回答得很快,但眼神闪烁了一下。
这些细节并没有逃过杨刚的眼睛。
登记员想了一下说道:“送去参谋处做文书工作。”
陈书白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还是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谢谢长官!”
傍晚,杨刚回到指挥部,发现门口停着两辆黑色轿车。·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
周副官迎上来,低声道:“军统特派员到了,等您半小时了。”
指挥室里,一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背着手看地图。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杨师长,久仰大名。我是军统特派员郑明辉。”
杨刚与他握手,询问道:“郑特派员远道而来,有何指教?”
郑明辉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奉委座手谕,特来协助贵部整训工作。台儿庄大捷后,日伪特务活动猖獗,我们必须确保部队纯洁性。”
杨刚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是蒋介石的亲笔签名。他不动声色地问:“具体要如何协助?”
“首先是对新入伍人员进行政治审查,”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