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举着摄像机拍厨师老张头炒菜:"这大铁锅炒出来的菜就是香!"
下午的座谈会上,出现了意外一幕。县里安排的"群众代表"正按稿子念到一半,五保户王老汉突然闯了进来。
"杨书记!我家房顶又漏雨了!"老汉浑身湿透,手里还拿着个接雨的破盆。
会场一片死寂。周卫国的脸都绿了。
杨进京却起身扶住老人:"王叔,是我工作没做好。"他转向记者,"各位,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攻坚"对象。"
令人意外的是,记者们反而更感兴趣了。摄像机对准了那个破盆,闪光灯亮成一片。
"杨代表,"李敏认真地问,"类似王大爷这样的困难户,村里还有多少?"
"二十七户。"杨进京不假思索,"我们计划用村办企业今年的利润,优先帮他们修房子。"
采访结束前,央视记者突然提出要去杨进京家看看。县委的人慌了神——谁都知道杨书记家简朴得过分。
"走呗。"杨进京倒很坦然。
推开杨家斑驳的木门,记者们看到的是三间普通的砖房。堂屋墙上挂满了奖状和照片,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年轻的杨进京穿着军装,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大儿子。
"杨代表,"孙记者好奇地问,"您当了这么多年干部,家里怎么......"
"够住就行。"杨进京笑着给客人倒茶,"钱得用在刀刃上。"
王素心端出一簸箕刚炒的花生,手抖得撒了一半。李敏连忙蹲下帮忙捡:"嫂子,您别忙活了。"
"不忙不忙......"王素心红着脸,"就是......就是怕给老杨丢人......"
"丢人?"孙记者举起相机,"这才叫真实!"
送走记者团时,周卫国拉着杨进京落在后面:"老杨啊,你今天这是......"
"周县长,"杨进京望着远去的车队,"亮丑才能进步啊。"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泥土芬芳里的代表情怀》,配图是杨进京蹲在麦田里查看灌溉渠的照片。央视的专题片《一个村支书的"三本账"》更是引发了全国热议。
最让东八里庄沸腾的是,节目播出后,省里专门拨了一笔资金用于危房改造,还有十几家企业主动联系要投资村办企业。
"杨书记!"李满囤兴冲冲地跑来,"又来了个记者,说是要跟您同吃同住一个月!"
杨进京正忙着给王老汉家修屋顶,头也不回:"让他等着,我这儿忙着呢!"
夕阳西下,杨进京蹲在新铺的屋顶上,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火。他知道,聚光灯终会熄灭,但脚下的这片土地,永远需要他这样的守护者。
杨进京蹲在村委会门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捏着一沓信纸,额头上的皱纹比往日更深了几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有赞扬的,有取经的,还有十几封是尖锐的批评。
"杨书记,您看看这个。"村会计小心翼翼地递过最新收到的信,"说咱们村办企业污染环境......"
信纸上的字迹工整得刺眼:"尊敬的杨代表,您在电视上大谈乡村振兴,却纵容村办砖窑排放黑烟,请问这就是您的新农村建设吗?"
杨进京的手指微微发抖。砖窑确实冒烟,但那是最基础的轮窑,全县几十家都这样。以前从没人提过这事,现在却成了"罪证"。
"杨书记!"张虎风风火火地跑来,"县环保局来人了,说要检查砖窑!"
检查组的车还没停稳,领队的副局长就板着脸下了车:"杨代表,我们接到群众举报......"
"不用查了。"杨进京直接打断他,"确实冒黑烟,我们正在改造。"
副局长显然没料到这出,准备好的台词卡在了喉咙里:"那、那限期整改......"
"给半个月。"杨进京转身就往砖窑走,"我带你们看看实际情况。"
窑厂里,工人们正光着膀子搬砖,汗水在黝黑的皮肤上闪着光。老窑工李三看到领导来了,紧张得差点摔了一摞砖。
"李师傅,"杨进京高声问,"新定的除尘设备啥时候能到?"
"后、后天......"李三结结巴巴地回答,"杨书记,真要花那三万块钱啊?"
"花!"杨进京斩钉截铁,"不仅要买设备,还得送你去县里培训。"
环保局的人走后,张虎急得直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