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区边缘的一个叫‘三岔口’的镇子。它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储存了不少敌人的军用物资,包括粮食、药品和弹药。根据情报,那里的守备力量只有一个营的伪军,外加少量日军督战队,兵力相对薄弱,而且戒备松懈。”
老熊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老陈,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考虑,打掉它!”老陈语气坚定。
会议室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热烈。
陆沉适时开口:“各位首长,如果决定对‘三岔口’采取行动,我兵工厂愿意提供目前能拿出来的所有新式装备进行支援。改进型战防炮,我们可以紧急生产出三到西门,配属给突击部队。另外,我们化学小组研发的新型高爆炸药(RDX的初步应用),威力远超普通炸药,可以制作成特种爆破装置,用于攻坚。”
“好!”老熊一拍桌子,“有这些新家伙,咱们的底气就足多了!我建议,抽调军区首属的特战大队和一营的精锐,组成突击部队,由我亲自带队!”
然而,也有谨慎的声音提出:“新式武器毕竟数量有限,而且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万一暴露过早,引起敌人警觉,会不会得不偿失?而且,‘三岔口’虽然守备不强,但毕竟是敌占区,一旦打起来,周边日军的快速增援也是个大问题。”
一位参谋人员补充道:“是的,根据情报,距离‘三岔口’三十公里外,就有一个日军联队的驻地。”
争论随之展开。一方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用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同时检验新武器;另一方则担心风险过大,主张继续积蓄力量。
陆沉看着地图,脑中飞速盘算。他开口道:“各位首长,我认为此战可行。关键在于‘快’和‘狠’。利用夜色和我们对地形的熟悉,快速接近,用我们新式火炮的突然性和威力,在最短时间内摧毁敌人的主要抵抗力量和指挥系统,造成其混乱。然后,特战部队迅速穿插,控制要点,主力部队跟进肃清残敌。在敌人援兵赶到之前,完成作战目标并迅速撤离,或者依托缴获的物资和有利地形,转入防御,争取时间。”
他进一步补充:“这次行动,不仅仅是为了缴获物资,更重要的是,要打出我们的威风,让敌人知道,我们根据地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同时,实战是检验武器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战斗中发现问题,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宝贵经验。”
老陈听着陆沉的分析,频频点头。他最终做出了决断:“就这么定了!这次行动,代号‘晨曦’。目标,‘三岔口’!老熊,你负责前线指挥。陆沉同志,你作为技术顾问,随军行动,负责新式武器的战场协调和技术保障。”
“是!”老熊和陆沉齐声应道。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凝重转为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一潭死水般的战略僵局,似乎终于要被投入一颗石子,激起阵阵涟漪。
散会后,陆沉没有片刻停留,立刻返回了兵工厂。他需要亲自督促那几门改进型“开山斧”的最后生产、组装和调试。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焊缝,都关系到即将到来的战斗,关系到根据地工业的第一次“亮剑”。
工人们听说了即将到来的“大行动”,而且他们亲手制造的“新炮”将要上战场,个个摩拳擦掌,干劲十足。老齐拍着胸脯保证:“陆厂长,您就瞧好吧!保证让这些炮管子,到了战场上,一打一个准,把小鬼子和二鬼子轰个底朝天!”
秦振华也带着他的冶炼小组,加班加点地赶制炮管所需的特种钢,确保每一根炮管都达到最高的质量标准。鲁师傅则带着木工们,精心制作炮架和弹药箱,连炮轮的辐条都仔细打磨过,生怕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整个兵工厂,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氛围中。灯火彻夜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激昂的战前序曲。陆沉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战斗,这是根据地工业力量和红色军队向敌人展示獠牙的第一次机会,也是他们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微弱但坚定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