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体会着供弹的每一个细节,程瞎子则是有样学样,也打得飞快。
结果无一例外,新弹匣的表现都堪称完美,连续射击数十发,依旧供弹如初,没有发生一次卡壳。
刘兴也代表孔捷进行了测试,他更是将一个弹匣的子弹以最快速度打光,结果同样令人满意。
靶场上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太清楚可靠的弹匣对于一支自动武器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更持续的火力,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压制住敌人,意味着战士们能少流很多血!
李云龙一把搂住莫兴华的肩膀,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他脸上了:“莫老弟,你可真是咱老李的福星啊!这些弹匣,有多少我要多少!以后咱独立团缴获的废铜烂铁,小鬼子的破枪烂炮,都给你送来!你给咱敞开了造!”
丁伟则相对冷静一些,他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沉吟道:“莫厂长,这批新弹匣的确是好东西。我想知道,你们目前这种弹匣的月产量能达到多少?原材料供应有没有问题?另外,这种弹匣的生产成本如何?”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兵工厂在获取某些特殊材料或情报方面有困难,我们新一团可以尽力协助。”
丁伟的这番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不仅看到了新弹匣的价值,更开始思考如何与盘龙峪兵工厂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孔捷的代表刘兴也开口了,他的声音洪亮而诚恳:“莫厂长,我们孔师长让我代他向您和兵工厂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有了这么好的弹匣,我们部队的捷克式就能真正发挥出威力了。另外,孔师长也根据部队的实际使用情况,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比如,能不能在弹匣口部设计一个简易的防尘盖,防止在恶劣环境下沙尘进入?还有就是托弹板的结构,能不能再优化一下,让最后几发子弹的供弹更顺畅一些?”
莫兴华认真地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批新弹匣,算是真正打动了这些“铁三角”的心。
“各位首长的肯定,就是对我们兵工厂最大的鼓励!”莫兴华诚恳地说道,“关于产量问题,经过这次技术改造,我们目前每个月大约能生产一百五十个左右的合格弹匣。原材料方面,主要是优质薄钢板和弹簧钢丝比较紧缺,如果各位首长能在这方面给予支持,产量还能进一步提高。”
他转向张大彪:“张参谋长,孔师长提的建议非常好,也正是我们下一步改进的方向。防尘盖和优化托弹板结构,我们马上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究。”
苏婉在一旁适时地补充道:“各位首长,兵工厂目前还在发展初期,各项资源都比较紧张。我们生产出来的弹匣,会根据各部队的实际需求和对兵工厂的支持程度,进行合理的分配。也希望各位首长能够理解。”
苏婉的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兵工厂的难处,也暗示了“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李云龙听了,眼珠子一转,立刻拍着胸脯道:“苏副厂长放心!以后打小鬼子缴获的好东西,我老李第一个想到你们盘龙峪!保证要人有人,要枪……呃,要废铁有废铁!”
丁伟也微笑着点头:“苏同志说得对,兵工厂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支持。我们新一团会尽最大努力。”
一场成功的“献宝”大会,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热烈的“订单洽谈会”。李云龙、丁伟、孔捷(通过刘兴)纷纷向莫兴华下达了更大数量的弹匣“订单”,并对兵工厂修复和仿制更多捷克式轻机枪提出了更迫切的期望。
他们甚至开始商量,如何从各自部队挤出一些懂钳工、车工的战士,送到盘龙峪来学习技术。
莫兴华知道,从这一刻起,盘龙峪兵工厂在晋西北根据地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而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艰难的技术攻关还在后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