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工人们挥舞着铁镐和钢钎,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引水渠的基槽;他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料从采石场运到坝址;他们用简陋的独轮车和骡马大车,将一车车的砂石和水泥运往工地;他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溪水中,修筑拦河坝的围堰和导流渠……
刺骨的寒风,吹裂了他们的皮肤;沉重的劳动,压弯了他们的腰身;简陋的伙食,难以补充他们巨大的体力消耗。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的脸上,虽然沾满了汗水和尘土,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莫兴华也身先士卒,每天都和工人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上。
他既是总指挥,又是总设计师,还是技术总监。
他一会儿在坝址上指导工人如何选择和砌筑石料,确保坝体的稳定性和密实性;一会儿又跑到引水渠的工地上,检查基槽的开挖深度和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一会儿又钻进简陋的机修车间,与李二牛、张嘎他们一起研究水轮机叶片的最佳角度和发电机的线圈绕制方法。
苏婉也常常带着慰问品来到工地,为工人们加油鼓劲,并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文化知识,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文娱活动,以缓解他们繁重的劳动压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就这样,在整个盘龙峪兵工厂上下一心、军民同舟共济的艰苦奋斗下,水电站的建设工程,如同在荒原上播下的一粒种子,开始顽强地生根发芽,一天天地向上生长。
拦河坝的雏形,在冰封的溪流中逐渐显现;引水渠的轮廓,在崎岖的山坡上蜿蜒向前;水轮机和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也在机修车间的灯火下,一点点地被打磨成型……
虽然距离最终的发电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盘龙峪的每一个人都坚信,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奇迹”!
这场盘龙峪的“新年大会战”,不仅是在建设一座水电站,更是在锤炼一支队伍,锻造一种精神!
一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盘龙峪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必将激励着根据地的军民,在未来的抗战征程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