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45章 钢铁羽翼的崛起

第45章 钢铁羽翼的崛起

太行山脉的暮春,山桃花开得正艳,却掩不住黄崖洞兵工厂内弥漫的硝烟与紧张气息。~如~雯!徃_ -嶵-辛+漳+劫?庚-欣¢快.

随着日军加强空中侦查与轰炸,八路军在华北战场面临新的威胁——那些低空盘旋的零式战机和九七式轰炸机,如同盘旋的秃鹫,随时准备俯冲而下。

在一次紧急作战会议上,硼总用拳头重重砸在地图上:"没有制空权,我们的运输线、根据地都要挨打!必须尽快拿出应对办法!"

贵华润当晚就召集各部门骨干,窑洞内的油灯将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我们需要高射机枪,"他指着墙上的飞机照片,"能把这些铁鸟打下来的利器。"

话音刚落,机械组的陈炳坤教授推了推眼镜:"我带几个学生成立研发小组,但需要高精度的膛线加工设备。"材料组的苏婉秋紧接着说:"枪管必须承受连续射击的高温,现有的合金钢还不够。"

与此同时,另一个需求也被提上日程。在东北战场上,李云龙部反馈需要更强的曲射火力,以摧毁日军深藏在山地的碉堡群。"120mm迫击炮,"周正明教授在沙盘上比划着,"这种口径的炮弹,爆炸威力能覆盖半个足球场。"

但研发大口径火炮谈何容易,光是炮管铸造就是个难题。^1^5~1/t/x/t`.~c?o^m+

面对重重困难,兵工厂迅速成立两个专项研发小组。

高射机枪组由陈炳坤教授挂帅,成员包括留美归来的机械博士陈启文和经验丰富的老钳工老李;

120mm迫击炮组则由周正明教授牵头,联合材料组和化学组共同攻关。

贵华润亲自担任总协调,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醒目的标语:"敌人有的,我们要造;敌人没有的,我们更要造!"

高射机枪研发小组的工作充满挑战。没有现成的设计图纸,他们就拆解缴获的日军九二式重机枪,研究其结构原理。陈启文提出创新设计:

"把水冷装置换成风冷,减轻重量,方便移动作战。"但风冷带来的散热问题让团队陷入困境。老钳工老李灵机一动,用废弃的汽油桶制作散热片,再通过皮带轮带动风扇,成功解决了散热难题。

在测试阶段,第一挺原型机枪连续射击200发子弹后,枪管出现了裂纹。苏婉秋教授立刻带领材料组投入研究,他们将从太原兵工厂缴获的钨钢废料重新冶炼,加入稀土元素,经过37次试验,终于研制出新型耐高温合金钢。-n^i?a′o^s/h^u_w/.¢c_o/m¢

当改良后的机枪在暴雨中持续射击500发子弹仍保持稳定时,在场的战士们激动得欢呼起来。

120mm迫击炮的研发同样艰难。周正明教授的团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炮管铸造。当时兵工厂最大的熔炉也无法熔化足够的钢材,他们便将多个坩埚串联起来,采用分段浇筑的土办法。

但第一次试射时,炮弹在炮膛内发生了卡壳。化学组紧急改良发射药配方,用从松树中提炼的松香和植物油替代部分火药,使燃烧更加稳定。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团队还设计了可调节的炮架。他们用缴获的汽车减震器改造出液压缓冲装置,让迫击炮在发射时的后坐力得到有效控制。

当第一门120mm迫击炮在靶场准确命中三公里外的碉堡时,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爆炸的火光,兴奋地喊道:"这一炮,顶得上过去十发!"

在研发武器的同时,贵华润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发展。他深知,未来战争将越来越依赖电子技术。

通过亨利·安德森的渠道,八路军向美国商人发出采购电子元器件生产线的请求。为了筹集资金,兵工厂加大了青霉素的生产,用这些救命药换取急需的设备。

谈判过程充满波折。美国政府对向中国输送敏感技术持谨慎态度,亨利不得不通过多家公司辗转采购。

当第一批设备部件运抵香港时,日军加强了沿海封锁。八路军地下交通站紧急行动,将设备拆解成零件,藏在运鱼船的夹层里,趁着夜色偷渡到内地。

在穿越日军封锁线时,运输队遭遇伏击,战士们用身体护住设备箱,鲜血染红了山道。

设备运抵黄崖洞后,吴启铭教授带领电机组的成员们日夜奋战。

他们用自制的变压器为生产线供电,将窑洞改造成简易的无尘车间。当第一块电路板在流水线上诞生时,技术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标志着八路军的武器制造开始向电子时代迈进。

与此同时,太原兵工厂的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