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箱掏出一把宋代弩机残件:"八百年前的匠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行?"在他的带动下,技术人员白天在车间制作零件,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改进方案。
三个月后,第一台机械火控计算机在车间轰鸣运转,当它引导三门100毫米主炮同时命中三公里外的浮动靶标时,整个造船厂都沸腾了。
动力系统的研发更是一场硬仗。从国民党军舰拆卸的往复式蒸汽机运行时震颤剧烈,锅炉管道多次爆裂。
贵华润带领团队查阅古籍,从《天工开物·乃粒》篇"水转连磨"的记载中获得启发,在黄浦江畔建造起巨大的木质水车阵列。
但首次联动测试时,传动皮带突然断裂,飞溅的木屑在他脸上划出三道血痕。
"不能放弃!"贵华润擦去脸上的血迹,继续投入研究。
他注意到老式座钟钟摆的等时性摆动,由此联想到蒸汽机的活塞运动。
他带着团队参照明代水碓的平衡原理,用黄铜铸造出双飞球调速器。
为培养更多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人才,他在厂里开办夜校,亲自编写教材,将古代机械原理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讲解。
"镇海号"在礼炮声中缓缓滑入黄浦江。贵华润站在舰桥上,看着自己主导设计的舰载雷达刺破夜空,火控系统精准锁定模拟敌机,动力系统推动战舰犁开雪白的浪花。
江风掀起他工装的衣角,露出内里补了又补的衬衫——这件跟随他十二年的旧衣,此刻与崭新的战舰形成奇妙的呼应。
回望造船厂,曾经老旧的设备己被新型机床取代,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正在熟练操作设备。
贵华润知道,这艘战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才的胜利。
从山西窑洞的土制手榴弹,到此刻的钢铁巨舰,这条布满荆棘的军工之路,因为无数技术人员的成长,终于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而这,仅仅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