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团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
试验车间里,油炸机的轰鸣声和搅拌器的转动声交织,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油烟味。贵华润的眼睛被熏得通红,却死死盯着仪表盘上的温度曲线。
当第一碗泡开的方便面散发出诱人香气,面条根根分明时,小吴激动地握住贵华润的手:"要不是您点拨,我们还在走弯路!"而贵华润只是笑着摇头,转身又投入到调料包的配比研究中。
郑州的食品厂内,新投产的压缩饼干生产线频频出现包装漏气问题。贵华润接到电话后,连夜搭乘军用吉普赶去。车窗外,风雪拍打着挡风玻璃,司机不得不把车速降到20迈。凌晨三点,他终于赶到工厂,顾不上休息就首奔车间。
他蹲在流水线旁,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每个环节,终于发现封口温度与包装膜材质不匹配。他立即联系化工研究所,调配出专用的耐高温薄膜,并重新设计封口滚轮的压力参数。
为了测试密封性,他亲自将饼干浸泡在水中,反复验证。临走前,他还特意叮嘱厂长:"增加X光异物检测环节,绝不能让石子、金属屑混进饼干里。"
为保障军工原料供应,一场全民参与的物资征集运动席卷全国。贵华润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原料产地之间。
在东北林区,他踩着齐腰深的积雪,指导伐木工人优化切割工艺,提高木材利用率。
零下30℃的严寒中,他的眉毛和睫毛都结满冰霜,却坚持和工人一起搬运原木。
在江南水乡,他登上渔民的小船,研究如何高效分拣打捞的废金属。船身摇晃不定,他差点掉进刺骨的江水里,却笑着说:
"这比在实验室里刺激多了!"
在北京的小学,他蹲下身,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收集的废旧物资如何变成战场上的武器。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他突然想起自己许久未见的女儿。
铁路系统进入战时红色调度状态。某次暴风雪导致军列受阻,贵华润首接赶到哈尔滨铁路局调度中心。
巨大的列车运行图前,他盯着密密麻麻的线路,提出"分段接力"的调度方案:
让蒸汽机车在前方清雪开道,电力机车随后牵引军列跟进。他和调度员们守在控制台前整整48小时,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困了就用凉水冲把脸。
当装载着导弹引信的专列顺利通过封锁路段时,调度长哽咽着说:"贵部长,您这是拿命在抢时间啊!"而贵华润只是揉了揉通红的眼睛,又匆匆赶往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在后方的军工厂,"比学赶超"的标语贴满每个车间。贵华润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各个厂区之间穿梭。
在沈阳机床厂,他发现多刀切削法存在刀具寿命短的问题,立即组织材料专家研发新型涂层;
在重庆的兵工厂,他注意到女工们长时间操作导致关节劳损,便联系医疗团队设计了专用护具。
每到一处,他都要召开现场会,收集一线工人的建议。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老钳工提出用废旧坦克履带改造刀具的想法,贵华润当场拍板实施。
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材料短缺问题,还将刀具成本降低了60%。工人们都说:"贵部长的口袋里,装着整个国家的智慧。"
当第一列满载压缩饼干、方便面和新式装备的军列鸣笛出发时,贵华润站在结满薄冰的月台上,看着呼啸而过的绿色长龙。他的大衣早己磨得发亮,鞋子也开了胶,头发里还沾着炼钢车间的铁屑、食品厂的面粉。
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多尽一份力,前线的战士们就能多一分胜算。而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人正和他一样,用智慧与汗水,共同编织着抵御战火的坚固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