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踏实。
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一天一锅面,发展到一天三锅。后来,他看工人们爱吃水果,又增加了卖水果的业务。 他直接从县里的批发市场拉来最新鲜的苹果、香蕉、橘子,因为量大,价格便宜,工人们都爱从他这里买。短短三个月,王二牛就赚了过去在工地上打工两三年的钱。他给家里换了全新的电视和冰箱,还盘算着,等再攒点钱,就把自家的三轮车换成一辆小货车。一天傍晚,王二牛收摊后,没有急着回家。他坐在山坡上,点燃一根烟,遥望着远处那片灯火通明、如同银河落入凡间的寰宇产业城工地。那些高耸的塔吊,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一根根撑起希望的脊梁。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在他听来,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动听的交响乐。他知道,自己和这个地方所有人的命运,都因为那个叫李长夜的男人,彻底改变了。他想起了在手机上看到的那个年轻人的脸,心中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感激。他站起身,朝着工地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王二牛的成功,只是泷山地区经济生态被彻底激活的一个缩影。二十万人的超级工厂,加上建设高峰期超过五万人的建筑大军,这五万人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到恐怖的市场。这种改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刘婶是附近山头的村民,五十多岁,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过去,她家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之一,只能靠着几亩薄田和低保度日。当寰宇建厂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想着去工地打工时,刘婶却动了别的心思。她看到工地上那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猪肉肯定是个天文数字。她一辈子跟牲口打交道,养猪是她的老本行。她咬了咬牙,把政府刚刚发放的扶贫贷款和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又跟亲戚借了一圈,在后山建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养猪场,一口气买了一百头猪仔。村里人都说她疯了,万一猪养大了卖不出去,那可就血本无归了。刘婶自己心里也打鼓,但她坚信,只要寰宇的厂子在,就不愁没销路。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寰宇产业城的后勤采购部,为了保证员工的伙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决定优先从本地采购食材。当他们得知刘婶建了养猪场后,立刻派了专家前来考察。专家对刘婶用山泉水和农家饲料喂养的“生态猪”非常满意,当场就和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价格比市场价还要高出一些。这一下,刘婶的养猪场彻底火了。她的猪还没出栏,就已经被预订一空。她很快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并且开始扩大规模。不到一年时间,她的养猪场就发展到了上千头的规模,她也从一个贫困户,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她不仅自己富了,还雇佣了村里十几个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来猪场帮忙,按月给她们发工资,带着全村人一起致富。张铁柱是个退伍军人,身体壮实,为人仗义。退伍后回到家乡,一直靠开一辆破旧的小货车帮人拉货为生,收入很不稳定。寰宇的超级工程,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无数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生活物资需要从外界运进来,这其中蕴含的物流需求是海量的。他凭借着自己当过兵的信誉和豪爽的性格,联络了村里和附近乡镇所有开货车的司机,组织起了一支小小的运输队。他主动找到寰宇工地的项目经理,拍着胸脯保证,他们的车队随叫随到,价格公道,绝不偷奸耍滑。项目经理正为零散物资的短途运输发愁,看到张铁柱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本地车队,当即就决定和他们合作。张铁柱的运输队,就这样成了寰宇工地的“御用物流”。他们每天奔波在县城、乡镇和工地之间,运送着大大小小的物资。张铁柱管理有方,调度得当,车队从最初的七八辆车,迅速发展到五十多辆,成了泷山地区最大的本土运输企业。他自己赚了钱,也让跟着他干的兄弟们都发了家。过去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都成了月入过万的货车司机。他们开着崭新的货车,奔驰在为他们而修建的宽阔马路上,车轮滚滚,碾过贫穷,奔向富裕。王二牛、刘婶、李秀琴、张铁柱……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都在这场由李长夜发起的、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中,被彻底地、深刻地改变了。寰宇产业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心脏,它每一次有力的搏动,都将新鲜的血液泵送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