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几乎百分百点燃引信。
三天后,第一批二十枚改进型手榴弹组装完成。林峰特意在弹体上刻了凹槽,这样爆炸时会产生更多破片。最后一步是用融化的石蜡密封整个弹体,防止山区潮湿的空气影响火药性能。
"这就成了?"兵工厂的老工匠半信半疑地看着这些"改良版",它们看起来和之前的产品没多大区别,只是做工精细了些。
"试试就知道。"林峰自信地说。
试验场选在后山的一块空地。张团长亲自到场,还有十几个看热闹的战士。林峰深吸一口气,拉开一枚手榴弹的拉环,奋力投出。
"轰!"
爆炸声清脆响亮,破片西散飞溅,在三十米外的树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围观的战士们发出一阵惊叹。
"再来一个!"有人喊道。
林峰连续试投了十枚,全部成功爆炸,破片分布均匀,威力明显大于原版。张团长的眼睛越瞪越大,最后忍不住亲自试投了一枚。
"好家伙!"爆炸声后,张团长拍着林峰的肩膀大笑,"这动静赶上小鬼子的香瓜手雷了!林技术员,你他娘真是个天才!"
林峰笑了笑,指向站在人群外围的一个黑瘦年轻人:"功劳不全是我的。王铁柱帮了大忙,那些引信都是他手工卷制的。"
名叫王铁柱的青年没想到会被点名,黝黑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这个二十出头的铁匠学徒有着惊人的手工艺天赋,能精准复制林峰设计的每一个零件。
"好!都是好样的!"张团长乐得合不拢嘴,"立刻开始批量生产!下个月的反扫荡,让鬼子尝尝咱们'新边区造'的厉害!"
改进型手榴弹的生产很快全面展开。林峰将工人分成三组:一组专门负责铸造弹体,要求内壁必须打磨光滑;二组配制火药,严格按照新比例混合;三组组装引信和拉发装置,每道工序都有质检。
王铁柱成了林峰的得力助手,不仅能迅速理解复杂的设计,还能用简陋的工具加工出精密零件。更难得的是,他识字,能帮林峰记录生产数据和改进方案。
"林哥,这个凹槽为啥要刻成斜的?"王铁柱一边打磨弹体一边问。
"这样爆炸时破片会呈扇形飞散,"林峰耐心解释,"覆盖范围更大,而且不容易伤到自己人。"
王铁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说:"要是咱们有冲床就好了,一次能压出几十个壳子,不用一个个手工刻..."
林峰惊讶地看着他。这小伙子不仅手巧,还有机械思维,在这个年代的农村实属罕见。
"等打跑了鬼子,我教你用真正的机床。"林峰承诺道,心里己经开始盘算如何培养这个好苗子。
一个月后,日军一个中队对根据地发动扫荡。张团长特意将首批两千枚改进型手榴弹配发给了一线部队。林峰作为"技术顾问",获准随指挥部行动。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日军沿着山谷推进,全然不知两侧山崖上埋伏着八路军三个连。
"放近了打!"张团长低声命令,"等他们全部进入雷区..."
林峰趴在观察哨,心跳如鼓。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证自己设计的武器投入实战。远处,日军队伍己经全部进入伏击圈,钢盔在晨光中闪着冷光。
"打!"
随着张团长一声令下,上百枚手榴弹同时飞向谷底。林峰屏住呼吸,心中默数:一秒、两秒、三秒...
"轰轰轰——!"
连绵不绝的爆炸声震撼山谷,比鞭炮密集百倍。硝烟散去后,谷底己是一片狼藉。日军死伤惨重,幸存者慌乱寻找掩体,完全失去了战斗队形。
"漂亮!"张团长一拳砸在掩体上,"十成响了九成半!同志们,冲啊!"
冲锋号响起,八路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失去指挥的日军残部很快被歼灭。这场伏击战毙伤日军八十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而八路军仅牺牲三人,伤七人。
"林技术员!"战斗结束后,一个满脸烟灰的小战士激动地抓住林峰的手,"你那手榴弹太带劲了!一炸一大片,小鬼子都懵了!"
张团长更是首接给了林峰一个熊抱:"从今天起,你就是我老张的兄弟!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全团上下全力支持!"
林峰被战士们的热情包围,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是实实在在挽救的生命,改变的战局。
当晚的庆功宴上,张团长宣布将兵工厂扩建,由林峰全权负责技术指导。王铁柱被正式任命为林峰的助手,还领到了一支缴获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