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
最大的挑战是刀具。车床原配的合金刀具在战斗中丢失了大半,剩下的也都磨损严重。林峰尝试用铁轨钢锻造替代品,但普通碳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远远不够。
"要是有点钨就好了..."林峰喃喃自语,随即又摇头苦笑。在这穷山沟里,到哪里找这种战略金属?
"林技术员,"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工匠凑过来,"俺们以前打铁器,都是用土法子淬火。把烧红的铁件蘸上猪油再回火,能硬不少哩。"
林峰眼前一亮:"油淬火!对,可以试试看!"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土法:将铁轨钢加热到橙红色,快速浸入混有动物油脂的冷水中,然后再回火至暗红色。这样处理过的钢材硬度显著提高,虽然仍比不上合金刀具,但己经能够加工一般的枪械零件了。
一周后的清晨,根据地兵工厂外围的空地上挤满了人。所有没执勤的战士和附近村民都闻讯赶来,想亲眼目睹"八路军第一台车床"的诞生。
林峰深吸一口气,检查了最后一遍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这台"土法车床"看起来古怪极了——木质底座上固定着缴获的金属部件,传动系统是自行车链条和齿轮的组合,动力则来自两名壮实战士轮流踩踏的大轮盘。但无论如何,它是一台能工作的车床。
"开始吧。"张团长亲自到场,神情肃穆地下了命令。
林峰点点头,示意踩踏的战士开始用力。随着轮盘转动,链条带动主轴缓缓旋转起来。王铁柱小心翼翼地将一块铁棒夹紧在卡盘上,林峰则操纵着刀架缓缓接近工件。
"吱——"
金属切削的声音在寂静的场地上格外刺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锋利的刀具从铁棒上削下一缕螺旋形的铁屑。林峰全神贯注地控制着进给量,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五分钟后,第一件成品诞生了——一根简单但光滑均匀的金属轴。林峰取下工件,用粗糙的卡尺测量了一番,然后高高举起:"成功了!首径误差不超过0.5毫米!"
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战士们互相拥抱,老乡们激动地抹着眼泪。这台看似简陋的车床,意味着八路军终于能够自主生产相对精密的枪械零件了。
张团长紧紧握住林峰的手:"小林啊,你这是给我们装上了打鬼子的铁拳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台土法车床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加工出了第一批完全由八路军自制的枪管、撞针和炮弹外壳。虽然效率远不如现代机床,但己经比纯粹的手工打造强了十倍不止。
林峰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带领技术小组不断改进设备,增加了一个简易的铣削附件,使车床能够加工更复杂的形状;又设计了一套皮带传动系统,让动力传递更平稳。王铁柱等本地工匠则贡献了许多传统工艺智慧,比如用桐油浸泡木制部件增加耐用性,用黏土和稻草制作简易的铸造模具。
两周后的傍晚,林峰正在指导几名战士操作车床加工迫击炮弹外壳,张团长匆匆走进工棚,脸色凝重。
"小林,有紧急情况。"张团长压低声音,"据内线报告,鬼子可能察觉到了我们的兵工厂位置,准备发动一次扫荡。"
林峰心头一紧:"什么时候?"
"三天内。"张团长眉头紧锁,"我们必须立即转移,特别是这台车床,绝不能落到鬼子手里。"
林峰看了看正在运转的设备,又看了看刚刚加工到一半的炮弹外壳:"给我一天时间,我想办法把车床改成可快速拆卸的模块结构。"
当天夜里,林峰和技术小组连夜工作,重新设计了车床的固定方式。他们将沉重的底座分割成三部分,用特制的铁箍连接;传动系统也改为插销式快速拆卸结构。经过改造,原本需要一整天才能拆卸搬运的车床,现在两小时内就能拆解成七个便于人力运输的部件。
第二天测试拆卸时,王铁柱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林哥,主轴轴承磨损得厉害,加工精度己经下降了。"
林峰检查后心头一沉。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和缺乏正规润滑,车床最关键的主轴轴承己经出现了明显间隙,这将首接影响加工零件的精度。
"必须更换轴承,否则我们造出的枪管可能会有炸膛风险。"林峰忧心忡忡地说。
"可咱们哪有备用轴承啊?"王铁柱挠着头,"就算有,这么精密的玩意儿咱们也造不出来。"
林峰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不,也许我们能...铁柱,你还记得村口那段废弃的铁轨吗?"
"记得啊,去年被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