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运转。
"太巧妙了!"刘鼎看着林峰的设计图赞不绝口,"没有电,我们就用水!这比手摇脚踏效率高十倍不止!"
建设很快全面展开。各根据地调来的技术工人、当地征召的民工、前线轮换下来的战士,近千人在这片隐蔽的山崖上日夜施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号子声、搬运材料的呼喊声回荡在山谷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林峰负责最核心的机械安装和调试。从各处汇集来的机床五花八门——有缴获的日本货,有地下党从国统区秘密采购的美国产品,甚至还有几台苏联援助的老式车床。这些机器型号不一,规格各异,要整合成一条生产线是极大的挑战。
"这台车床的齿轮比不对,"林峰指着一台日本产的车床对王铁柱说,"必须重新制作配套齿轮才能连接我们的动力系统。"
王铁柱现在己经成长为技术骨干,他仔细测量了齿轮参数:"林哥,咱们没有铣齿机,只能手工打造了。"
"那就手工做。"林峰拍拍他的肩膀,"你带三个人专门负责这个,材料用我们带来的铁轨钢,热处理要严格按流程来。"
正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时,危险也在悄然逼近。佐藤一郎的特工队虽然无法首接攻击重兵把守的黄崖洞,但他们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混入。
那天清晨,林峰正在检查刚安装好的水轮机,警卫排长急匆匆跑来报告:"林技术员,昨晚又有两个'民工'试图溜进核心区,被哨兵拦下了。这己经是本周第三次了!"
林峰眉头紧锁。随着施工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当地民工被招募,其中难免混入日伪特务。虽然入口处有严格检查,但数百人的队伍中,总有漏网之鱼。
"必须建立更严格的身份识别系统。"林峰思索片刻,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把所有工人按来源地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每天上工前组长清点人数,核对无误后才能进入。核心区再加一道口令,每小时更换一次。"
"口令怎么传递?"排长问道。
林峰微微一笑:"用我们的无线电。各警戒点配备接收机,口令由指挥部统一发布。"
这套简易但有效的系统很快投入运行。每个民工组都佩戴不同颜色的布条标识,组长持有一块刻有编号的木牌;核心区的口令则通过加密无线电传递,只有经过审查的内部人员知晓。林峰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暗记"系统——在关键设备上做隐蔽标记,每天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三天后的深夜,这套系统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值班战士发现锻造区的铁砧位置有细微变化,暗记被破坏。警卫连立刻封锁现场,经过彻查,抓获了两名试图在关键设备上安装微型炸药的"民工"。经过审讯,他们供出了己经混入核心区的另外三名同伙。
"林技术员,多亏了你的方法!"刘鼎在第二天的安全会议上由衷赞叹,"再晚发现一小时,我们的水轮机就被炸毁了。"
林峰却没有丝毫放松:"佐藤不会就此罢休。我建议在主要通道设置简易地雷和引发警报,同时加强夜间巡逻。"
随着安全措施的完善,建设工作继续全速推进。一个月后,第一批设备安装完成,水力驱动系统成功试运行。当清澈的暗河水冲转水轮,通过皮带和齿轮带动二十台机床同时运转时,整个山洞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有自己的兵工厂了!"年轻的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许多人流下了热泪。在这个被封锁、被围剿的艰难岁月里,每一台能运转的机床,都是抗战的希望。
林峰站在轰鸣的机器旁,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知道,按照原历史,黄崖洞兵工厂将在未来两年内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为八路军敌后抗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而现在,有他的参与,这个进程可能更快、更高效。
1940年11月18日,黄崖洞兵工厂正式举行奠基仪式。副总指挥亲自到场,数千军民聚集在山谷中,红旗招展,口号震天。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打下八路军军工事业的第一块基石!"老总洪亮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敌人以为封锁就能困死我们,但他们错了!我们有山一样的意志,有海一样的智慧!这座兵工厂,将是我们刺向侵略者心脏的利剑!"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林峰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被请上主席台,当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希望的面孔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涌上心头。这些人不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的战友、同志。他们的命运,将因这座兵工厂而改变;而这座兵工厂,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