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金属履带声碾碎了黎明的宁静。¢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林峰从临时搭建的观察所探出头,晨雾中,三个钢铁巨兽正缓缓向八路军阵地推进,它们的炮管不时喷吐出火舌,将简陋的工事炸得土石飞溅。
"九五式轻型坦克..."林峰咬着牙吐出这几个字。这种日军在1935年投入使用的坦克,虽然在世界装甲史上不值一提,但对于只有轻武器的八路军来说,却是难以撼动的噩梦。
"撤!快撤!"前方阵地上,连长挥舞着手臂大喊。战士们从战壕中跃出,向后方狂奔。但人的双腿怎跑得过坦克的履带?一梭机枪子弹扫过,三名战士如割麦子般倒下,其中一人的半截身子甚至被履带碾进了泥里。
林峰的手指深深掐进观察所的木头柱子,指甲劈裂出血也浑然不觉。这是日军在扫荡中首次投入装甲部队,而八路军对此毫无准备。他们最好的反装甲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需要战士冲到坦克五米内投掷,生还率不到两成。
"林技术员,我们必须撤退了!"警卫员小李拽着他的胳膊,"鬼子坦克后面跟着步兵,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林峰最后看了一眼那三辆肆虐的钢铁怪兽,转身冲下山坡。身后,又一阵爆炸声传来,夹杂着战士们的惨叫和日军得意的嚎叫。
回到黄崖洞兵工厂,林峰径首冲进技术室,将墙上所有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图纸一把扯下。
"停止所有迫击炮研发,"他对惊愕的技术小组成员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只做一件事——造打坦克的武器!"
王铁柱小心翼翼地问:"林哥,啥武器能打坦克啊?咱连门像样的炮都没有..."
"火箭筒。"林峰在桌上摊开一张新图纸,"一种单兵携带,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
他迅速勾勒出一个简易的发射管和火箭弹组合体。这种武器在1940年还属于前沿科技,德国要到两年后才推出著名的"铁拳",而美军"巴祖卡"更是1942年底才问世。`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但现在,八路军迫切需要它。
"原理很简单,"林峰指着图纸解释,"发射管用无缝钢管制作,火箭弹装填高爆弹头,尾部有稳定翼。发射时,推进剂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将弹体推出..."
技术员们面面相觑,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超前。只有王铁柱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就像窜天猴(爆竹)一样?不过更大更猛?"
"差不多,"林峰苦笑,"但我们要让它能穿透30毫米厚的钢板。"
接下来的三天,林峰几乎不吃不睡,全身心投入设计。他参考记忆中"铁拳"的基本原理,但必须根据八路军的实际条件做出调整:没有精密的火箭发动机,就用黑火药混合铝粉作为推进剂;没有电子引信,就设计机械撞击引信;没有专业破甲弹头,就采用铜质药型罩配合锥形装药...
最大的挑战是材料。兵工厂库存的无缝钢管只够做二十个发射管,而制作药型罩需要的紫铜更是稀缺。林峰不得不亲自去后勤部,软磨硬泡才要来一批准备做电线用的铜材。
"这些都是从鬼子电话线上割下来的,"后勤部长心疼地说,"用一点少一点啊。"
"给我一周时间,"林峰保证,"我会让鬼子用坦克来还债!"
第一件原型在第五天组装完成。这个被林峰暂命名为"铁拳"的火箭筒看起来简陋得可笑——一根1.2米长的钢管,前端装着个鼓鼓的弹头,尾部是几片用罐头铁皮剪成的稳定翼。但所有人都知道,这里面凝聚着兵工厂最尖端的技术。
试射选在一个隐蔽的山谷进行。林峰亲自担任射手,将火箭筒扛在肩上,瞄准一百米外用钢板模拟的坦克靶标。
"所有人退到掩体后!"他高声警告,然后深吸一口气,扣动了简易扳机。
"嗤——轰!"
火箭弹刚飞出筒口不到五米就凌空爆炸,冲击波将林峰掀翻在地,弹片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打在后面的山石上当当作响。¢e~8¢z`w?.¢n.e~t^
"林哥!"王铁柱第一个冲过来,脸色煞白,"你没事吧?"
林峰摇摇头,耳朵里还嗡嗡作响。他检查了一下火箭筒——发射管完好,但尾部闭气装置己经完全烧毁。
"推进剂燃烧太快,"林峰分析道,"膛压瞬间过高导致早炸。我们需要调整配方,还要加强闭气。"
第二次试验调整了黑火药和铝粉的比例,增加了缓燃剂。这次火箭弹成功飞出了五十米,却在击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