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晚了!"
张团长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缸跳了起来。′咸,鱼/看¨书- ?追!最~芯′璋_踕?野战医院里弥漫着压抑的沉默,五张病床上盖着白布,下面的躯体己经冰凉。
"这批盘尼西林要是能早到一天..."军医老陈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眼睛。
林峰站在病房角落,喉咙发紧。这些战士本可以活下来的,但运送药品的骡马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耽误了三天。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三天足以让轻伤变重伤,重伤变死亡。
"小鬼子的封锁越来越严。"参谋长丁伟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半个月,我们损失了六支运输队,牺牲了二十多个同志。"
林峰的目光落在窗外那几辆缴获的日军卡车上。这些铁家伙因为缺油己经趴窝多时,成了摆设。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出来。
"如果我们不用汽油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他。
"不用汽油用什么?"张团长皱眉,"烧柴火?"
"差不多。"林峰走到窗前,指着卡车,"改装成蒸汽动力。咱们根据地不缺煤,而且蒸汽机结构简单,容易维修。"
房间里一片哗然。丁伟第一个反对:"蒸汽机?那不是一百年前的老古董吗?又笨又慢!"
"但可靠。"林峰坚持道,"在燃油匮乏的情况下,这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英国人在二战期间也研制过蒸汽动力卡车作为应急装备。"
张团长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真能搞成?"
"可以试试。"林峰不敢把话说满,"我需要兵工厂全力配合,还有...那台从日军火车头上拆下来的蒸汽机。"
"给你三天时间论证。"张团长最终拍板,"要是可行,全团资源随你调用!"
兵工厂立刻忙碌起来。那台缴获的小型蒸汽机被小心翼翼地拆解、清洗、测量。林峰带着王铁柱等技术骨干日夜不停地绘制改造图纸,将卡车后部设计成锅炉和动力舱。
"林哥,这压力表读数不对啊。"第五天早晨,王铁柱指着剧烈抖动的指针,"还没到设计压力的一半,锅炉就开始漏气了。"
林峰检查了焊缝,果然有几处细小的蒸汽喷出。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七个问题了——锅炉体积太大,卡车承载不了;太小,又产生不了足够动力。前六个问题好歹解决了,这个却像拦路虎。\珊!叶+屋^ ,庚_新/最\筷+
"重新焊接。再加一道加固箍。"
"不行啊,再加重量就超了。"王铁柱愁眉苦脸,"现在空车自重己经比原设计超了三百多斤。"
林峰抓了抓乱糟糟的头发。在实验室里设计蒸汽机是一回事,在1940年的太行山区造出可用的蒸汽卡车完全是另一回事。没有精密机床,没有耐压钢材,甚至没有像样的测量工具...
"林技术员,吃饭了。"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铁匠学徒王小锤——王铁柱的弟弟,端着一碗野菜糊糊站在车间门口。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因为年龄太小不能上前线,就在兵工厂打下手。
林峰接过碗,机械地往嘴里塞着食物,眼睛还盯着图纸。突然,一滴汤汁溅在纸上,正好落在锅炉分节处。
"等等..."林峰脑中灵光一闪,"如果我们不做一个大锅炉,而是做两个小的呢?并联起来,压力叠加,但单个体积和重量都减小了..."
"就像挑水!"王小锤突然插嘴,"一桶太重分两桶,扁担两头各一桶,走得还稳当哩!"
林峰惊讶地看着这个没上过学的少年。如此形象的比喻,正是工程学中的"负载分担"原理!
"小锤,你立大功了!"林峰激动地揉了揉少年的脑袋,"两节小锅炉,中间用高压管连接...铁柱,重新计算一下承压面积和动力输出!"
新的设计方案很快出炉。两个首径60厘米的立式锅炉并列安装在卡车后部,通过Y型管道共同驱动蒸汽机。这样每个锅炉的壁厚可以减薄,自重下降,而总输出功率几乎不变。
一周后,第一台"太行牌"蒸汽卡车原型车下线了。整个根据地的人都跑来看热闹,指指点点地评论这个冒着烟的"铁怪物"。
"能成吗?"张团长绕着卡车转了一圈,怀疑地问。
"理论上是可行的。"林峰擦了擦手上的油污,"但需要路试。"
"那就试!"张团长来了兴致,"装上半吨物资,跑个二十里看看!"
试验选在相对平坦的一段山路。林峰亲自驾驶,王铁柱负责照看锅炉压力,张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