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杨家兵工厂是鲁省第一个人民兵工厂,成立于1938年,在黄县东南的圈杨家村筹办,成立之初仅有五十多名职工,仅用大半年就发展到了五百多人,今年七月份刚改名为鲁省纵队5支队第一兵工厂,亦称胶东第一兵工厂!
那里生产武器的条件同样很简陋,但工人们进行了诸多改进和创新,不仅能制造7.9毫米步枪,还有81毫米迫击炮!
包括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弹药,很多都能造,还仿制了汉阳造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
而冀省的人民自卫军修械所成立于37年,当时是在高阳吸收了当地十几名工人,随军担任修械任务,后来随军进驻安平县,又招收了西百多名工人,主要就负责冀中军区的军械供给。
他们除了修配枪械、刺刀外,还能月产手榴弹近万枚!去年还仿造出了捷克vz.24步枪。
此外还有大刀、迫击炮弹,马鞍具等,月产量都不少,众所周知,冀中军区的骑兵部队是很出名的,但好马配好鞍,这背后也离不开后勤保障的功劳。
其实我军不仅能造出步枪、机枪,甚至连冲锋枪都能造!
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钻研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随着国军溃败,大批军工设备、材料,甚至军火被首接遗弃,大量城市沦陷,设备、工人的流失现象很严重。
如太源兵工厂,那绝对是牛的,不说别的,老西搞军工、建设、教育这些方面那是一绝!绝对的文化精英,引领潮流,甚至遥遥领先!
我军通过各方渠道,能够获取到一些他们的设备,招收一些相关人员。
所以,抗战时期国府不仅是正面出力了,后勤上也给我军提供了很多援助,这贡献是不能忽略的。
当然,有些是自愿的,有些是我们主动“争取”过来的,运输大队长嘛。
还有许多七路半将军的赠予,如平型关大捷等一些大战役,若没有国府的弹药等援助,我军打得可就更艰难了。
但大环境使然,形势日益严峻,我军目前极端简陋的军工基础,相对真正的兵工厂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我们最初生产的枪支弹药,数量不多、质量不稳,步枪零件不能互换,并非不想做制式化,而是真的做不到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一马步枪算是开了个好头。
枪管打孔、膛线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接下来就是生产枪机、护手、准星、枪托等其他部件,这些有刘福贵带领操作即可,苏卫需要做的是针对特定性能的部件进行工艺改进,如枪机撞针和刺刀!
这么多事,归根结底一个字,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