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自行车打气,苏卫灵光一现,“有了!”
“部长,咱们在炮管底部侧面开个泄气孔,调节它的大小就能改变炮管内的膛压,从而改变榴弹初速、射程,咋样?”
“泄气孔?聪明!到底是年轻人啊,脑子就是活络!”
“那击发机构呢?”
“这就更简单了,咱们可以设计类似冲锋枪上的枪机挂机,用一个手柄把击针拉回,手柄旋转一定角度,卡在一个卡槽里,转回手柄、突然松手,击针就回弹击发。”
苏卫说着,部长赶紧把设计图画出来,就这样,调节射程和击发机构也定下了,但这仅仅是第一个难题解决了,第二个就是弹药!
日军掷弹筒是靠旋转稳定,因此外形没必要流线形,圆柱体的九一式手榴弹都能用。
我军这个没膛线了,炮弹稳定就必须靠尾翼,还得改成类似迫击炮炮弹那样的流线形,以尽量减小阻力。
“部长,你先画着,我去把炮弹和尾翼问题解决了。”
苏卫回到厂里把一批技工精英召集起来,连夜组建了50小炮攻坚小组!
大家得知要造掷弹筒后都很激动,按照苏卫的吩咐各司其职筹备起来。
其实尾翼很好说,用铁皮剪出来就行,兵工厂还有不少汽油桶呢,技术难度不高,难的是炮弹!
炮弹材料就是个大问题,弹药对原料的需求量太大了,不光是内部火药,炮弹壳就很考验钢材供应量,我军轨道钢数量也不是无限供应,鬼子不是傻子,不可能知道我军在搞军工还不加强交通治安防范。
就算有轨道钢还得考虑炮筒用料,要是鬼子封锁戒严,实施交通管制,连轨道钢也搞不来了怎么办?那就不生产了?所以得两条腿走路,多管齐下!
其实造榴弹壳体的材料难题跟我军造迫击炮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铸造和机加工方面,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造迫击炮也能容易些。
造50榴弹和迫击炮弹,弹体上要经车床加工,车弹口、弹带和尾部,不仅要求车光和尺寸精准,弹口和尾部还要挑出丝扣,以便安引信和弹尾。
这样的弹壳按常规,要用灰生铁铸造,但敌后根据地的条件还无法生产灰生铁,只能铸造出白口铁。
陈总工解释道:“白口铁硬度高、脆,别说是用来造炮弹了,就是在造手榴弹时也差强人意,要不人家怎么说咱们的手榴弹一爆炸就两半儿呢,哪两半儿,往往就是铸铁壳和握柄呗。”
“是啊,用轨道钢造炮弹又不够用,虽然咱们太行盛产白口生铁,但都是根据传统工艺生产的,有些是根据地群众用土法子冶炼的,含碳量高,一用机器加工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根本没法用。”
“那就用焖火工艺……”
“焖火?光靠焖火不行吧?”
程所长坦言道:“其实我们以前试过焖火工艺,但这只能解决有无原料问题,因为经过焖火技术处理的炮弹壳,成品率只有三成左右。”
“铸造的炮弹壳有的壁厚不均,形状不规则,焖火后还是太硬,难以加工,有的焖火过度,甚至发酥,而且由于软硬不均,影响了机加工精度,还有的经焖火后体积膨胀、尺寸不准,弹壳表面氧化脱皮等等问题,所以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苏卫笑道:“光靠焖火肯定不行,还得结合科学技术,比如国外的生铁韧化处理……”
“说得好!”
就在这时,部长来了,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两个干部。